故事源遠流長,劇情荒誕不經的京劇《烏盆記》

京劇《烏盆記》又名《奇冤報》,故事可謂源遠流長,成為京劇劇目後,一直是京劇鬚生唱工戲的代表作,長期以來,凡是以唱工見長的老生演員,無不將其作為拿手好戲。其劇情為:北宋年間,南陽商人劉世昌到外地買賣綢緞,結賬回家,與僕人行至定遠縣遭遇大雨,投宿在窯戶趙大家中。趙大夫婦窺其行囊沉重,頓起不良之意,設計將劉世昌主僕二人毒死,將屍體剁為肉醬燒成烏盆。恰逢草鞋匠張別古到趙大住處討要草鞋錢,趙大未予錢,用烏盆抵賬。就在張別古回家的路上,劉世昌的冤魂開始呼叫張別古,張別古大驚失色,前往城隍廟許願。回到家中,劉世昌冤魂向張別古敘述了被害經過,懇求張別古帶他去定遠縣知縣包拯處申冤。張別古帶烏盆去至包公處,最終包公查明案情,申雪了冤案。

故事源遠流長,劇情荒誕不經的京劇《烏盆記》

故事源遠流長,劇情荒誕不經的京劇《烏盆記》

包拯歷史上確有其人,在《宋史》中也有傳,在中國民間被奉為剛直不阿、匡扶正義的清官化身,各種冤假錯案的平反昭雪都集中到了他一個人身上。有關包公的小說成為公案小說的發端和影響最大的一類。應該說,在中國戲曲初興之時的宋元時代,就已經有了多出包公戲。《烏盆記》最早被搬上舞臺始於宋元時期,南戲即有《包待制判斷盆兒鬼》,元代無名氏所撰雜劇《叮叮噹噹盆兒鬼》是現存最早的劇本。故事主線已與京劇情節大體相同,只是人物與發生地有別。至於小說和講唱文學中有關這一故事的版本也不少,而與本劇最為接近的,是清代嘉慶年間風行的小說《三俠五義》,其中第五回《墨斗剖明皮熊犯案,烏盆訴苦別古鳴冤》,在情節、人物、發生地等方面與京劇《烏盆記》基本一致。可以說,京劇《烏盆記》應該是由小說《三俠五義》改編而來。

故事源遠流長,劇情荒誕不經的京劇《烏盆記》

故事源遠流長,劇情荒誕不經的京劇《烏盆記》

《烏盆記》是一出著名的“鬼戲”。主人公劉世昌在被害死以後成了鬼魂,演員要面覆黑紗出場(黑頭戲《探陰山》飾演包拯的演員也是面覆黑紗出場,說明是在陰間的活動),況且面部也不需要什麼表情,只憑酣暢淋漓地演唱劇中如泣如訴的大段唱腔而彰顯其好嗓子。演出此劇的集大成者當屬近代京劇鬚生宗師、譚派創始人譚鑫培,他在此戲的唱腔方面有許多創新,清新婉約乾淨利落,最終將此劇改造成了譚派名劇之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扮演革命樣板戲現代京劇《沙家浜》中指導員一角的譚元壽,曾經記述過其曾祖所經歷的一段往事:清末,英國有一個藝術家訪問團來北京,慈禧太后降旨,令譚鑫培參加會見,譚鑫培在會見時,即清唱了《烏盆記》中“未曾開言淚滿腮......”那段著名的反二黃唱腔。當時,對漢語和京劇一無所知的英國客人在聽完之後說,這段唱腔,聽著好像是一個幽靈的哭泣和哀嘆的聲音。可見,這段唱腔的傳神和表現力之強。

故事源遠流長,劇情荒誕不經的京劇《烏盆記》

故事源遠流長,劇情荒誕不經的京劇《烏盆記》

故事源遠流長,劇情荒誕不經的京劇《烏盆記》

譚鑫培之後,承其衣缽的便是民國四大鬚生之一的餘叔巖,演劉世昌於服毒後的掙扎,做工身段猶如春波細紋,層序井然,情緒意境不失緊張,處處精神,面面俱到,宛如水銀瀉地。餘叔巖現存十八張半唱片中也有一段《烏盆記》的唱腔,為二黃原板“老丈不必膽怕驚......”,雖然不是反調,但是也能夠以蒼涼沉鬱唱出,並且更為花哨,不失為經典之作。

再後來,唱這出戏最出名的是譚鑫培的嫡孫位列後四大鬚生之一的譚富英。譚富英天生一條好嗓子,唱得遊刃有餘,酣暢淋漓,頗具乃祖風範。

故事源遠流長,劇情荒誕不經的京劇《烏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