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条件式的快乐和至乐能点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不虚此生,但假若只剩下竞争式的快乐,你会时时感觉身处地狱中。——《为何家会伤人》


重看《为何家会伤人》,书中提到荷兰心理学家马丁纳提出的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

1. 竞争式快乐。所谓竞争式快乐,即一定得我比你强,这样才快乐,否则就痛苦。

2. 条件式快乐。所谓条件式的快乐,这里面去除掉了竞争的成分,这是很客观的快乐。

3. 无条件的快乐。无条件的快乐,马丁纳称为“至乐”,处于这一层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条件,就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

1.

想必我们都有过被人拿来作比较的经历,也都吃过“别人家的孩子”的苦,每当听见有人拿自己和别人做对比,就忍不住在心里画圈圈。

读书的时候,每个人都以成绩名列前茅为荣,年纪尚小的我们,本来并不知道成绩高低的意义,也不会以成绩好坏去定义一个人的好坏,由于家长和老师灌输给我们的思想都是成绩至上,我们才有了成绩就是一切的观念。我们为什么要逼自己学习,并取得高分呢?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满足他们的竞争心理,他们高兴了,就能得到赞许,受到奖励的我们也能得到快乐。

“让父母高兴并得到鼓励和表扬”,这可以说是一种条件,也即是条件式的快乐。只是,这是基于父母没有拿自己去跟别人对比的条件下获得的快乐,一旦与人比较,也就成了竞争式的快乐,而那样的快乐往往夹杂着痛苦。

举个常见的例子,自己家孩子考了全班第一,家长很高兴,当听到邻居家的孩子考了全级第一的时候,家长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了。这就是竞争心理在作祟,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社会的教育体系,包括学校和家庭都停留在了竞争式的快乐这一层面。如果自己没有比别人强,或者是自家的孩子没被别人家的强,那就很难快乐起来。

2.

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个小品,它改编了一首歌的其中一句歌词,演员声情并茂地唱着:“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第一次听到这歌词的时候,觉得搞笑,现在看来,很扎心。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有几个人是真正愿意看到别人比自己过得好的呢?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竞争式快乐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已经很难找到真正的快乐。

如果我们读书是全凭兴趣的,不以成绩高低为导向的,那么喜欢读书的人可以获得至乐,不喜欢读书的人也不会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过日子不是为了比别人过得好,而是通过自身的满足就能获得快乐,只要完成了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而不是非要与人争个高低,那我们也会比现在快乐很多。

如书中所说:假如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给别人提供竞争式的快乐,那就会产生巨大的无意义感。

END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竞争式快乐是最低层次的快乐,我们在竞争式快乐的成长模式下忽视了条件式快乐和至乐的重要性,只记得可以从外人的关注下和外界的比较中得到一些快乐,即使那样的快乐并不纯粹。

快乐其实很简单,我们什么时候学会停止比较,放下输赢,快乐就会主动来敲门。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