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網」你可能不信,孫姓可能是華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孫姓, 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 孫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書是媯姓孫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孫姓在中國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義排行第12位,名義約佔中國總人口的1.5%。在中國歷史上,孫權(姬姓孫氏)曾建立三國時期的吳國,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曾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孫氏網」你可能不信,孫姓可能是華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父系氏族社會建立的初期。《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居於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為黃帝正妃。”可以肯定地說,姓氏、家庭的起源,都創始於黃帝時期。

黃帝時期以家庭為組織結構,出現了以男性為主體的單體家庭,並以圖騰為姓氏,規定同姓不婚,每個成員,對其血緣定位都清晰可見,繼之繁衍擴大自己的部落群體。黃帝部族中男性呈現主體地位,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部族,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是黃帝戰勝炎帝、蚩尤的主要原因。

「孫氏網」你可能不信,孫姓可能是華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黃帝時期建立了父系氏族社會,並影響其他母系氏族先後向父系氏族轉變,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融合、大一統。家庭的出現,讓每個中國人都有了根據父系定位的文明座標。

中國人講究姓氏名字號,姓是祖宗給的,氏是地名,名是父母給的,字是老師給的,號就是自己起的。這種姓氏名字號從黃帝時期就有了,黃帝姓姬,名黃,字公孫,號軒轅氏,有熊氏部落。

「孫氏網」你可能不信,孫姓可能是華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孫”姓起源的頭緒很多,但主要源於姬、媯、羋。姬武仲為紀念其祖父惠孫,將己姓改為孫姓。春秋齊國大夫田書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為媯姓始祖。楚國大夫蒍敖,字孫叔,後人為紀念其輔楚政績,以其字孫為姓,為羋姓始祖。三支同屬炎黃子孫。

那為什麼說黃帝是人文初祖呢?我想這和孫姓的姓氏有關。上古有八大姓是指姜、姬、姚、嬴、姒、妘、妊、媯,這八大姓都有“女”字旁。上古是母系時代,其特徵是姓由女生,稱女人為“爹”。上古時代也是“爹文化”的時代,現在中國南方還有稱女人為爹的習俗,民間也有“有爹生沒娘養”、“爹生孩子舅舅養”等俗語,這些乍聽起來莫名其妙,實際上與上古文化一脈相承。母系氏族時代,一個部落的女人以另一個部落所有的男人為丈夫,女人多夫,孩子多父,“多”“父”為“爹”,爹字的文化信息大概如此。當時“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於是女人就成了孩子的“爹”,本部落的男人則是孩子的“舅”,孩子由女人(爹)生育,由男人們(舅舅)撫養。孩子的“爹”“舅”屬同一個部落,另一個部落的女人與男人則分別是孩子的“姑”和“父”。族外群婚或對偶婚階段,男不娶,女不嫁。“回孃家”就是“回爹家”,都是走婚男人的專利。舅字是“叟”“男”化來,“姑”是“女”和“古”組合而成,都有終老家中的意味。黃帝時代,男人逐漸取得了婚姻中的主導地位,“舅”娶了“姑”,地位變成“爹”,“姑”嫁人,稱呼變成了“娘”,“舅姑”變成了“爹孃”,組成了緊密的家庭。唐詩中“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的句子,即源於此。

「孫氏網」你可能不信,孫姓可能是華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中華文明自黃帝始,其實就是自“爸文化”始。“爸”由“父”“巴”組合而來,不同於“多父為爹”,它意味著“固定的、最親近的父親”,確定的、唯一的父親。“爸”的出現是父系氏族時代的典型特徵。傳說,黃帝時代由群婚、對偶婚發展到以男性為主導並且相對固定的對偶婚,並通過特定的儀式來穩固婚姻關係。男女成婚後,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前,男人女人要形影相隨,目視所及,距離不超過一丈。夫以“丈”量,這就是“丈夫”的由來。女人和固定的丈夫生兒育女,人們不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親有了唯一性,於是“爸”產生了,家庭隨之而來,此後帶有父系文化特徵的姓、氏、名、字、號開始出現並逐漸完備,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爸”文化,體現為每個中國人都有了根據父系定位的文明座標。姓,是祖宗給的,以別婚姻,即同姓不婚;氏,是出生之地,以別門地;名,來自父母,出生即得;字,來自師長,以示鄭重;號,自號以示志趣或嚮往。

“爸文化”也是孫姓文化,“孫”字應該和“爸”產生於同一時代。黃帝字“公孫”,因為他的祖、父時代都沒有自己的姓氏,處於母系時代,由黃帝進入父系時代。他為自己取號“公孫”,意為“大眾的孫子”“公家的孫子”。我推測這是孫姓的真實起源。“孫”字的本意,是說明一種人與人之間直接的血緣關係,即子之子。它由“子”和“系”兩部分構成。“子”者,最原始的字義就是“小孩”,是典型的象形字。“系”者,最原始的字義是用來捆紮物品的繩索,也是典型的象形字,將血緣關係緊緊地捆綁在一起,用“系”是再合適不過了。從子為系,“子”“系”為孫。從中分析得知,一則孫姓子孫不僅是炎黃子孫,而且從血緣上就是黃帝的後代和傳人;再則“孫”字是人類社會演化至父系氏族社會後的產物,帶有明顯的性別歧視。歷史幾千年,子孫就是指男性,孫子是家族的榮耀,而孫女則順帶一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等也是“爸文化”產生後的衍生語。

「孫氏網」你可能不信,孫姓可能是華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技?人類的進化就是科學的、本性的。比如說,“爸文化”和“爹文化”的區別:“爸文化”是科學,“爹文化”就不是科學。因為“爸文化”是傳男不傳女。拿孫姓來說,我姓孫,我們是以血緣來傳承的,五千年前姓孫的,跟今天姓孫的是一脈相承的。男人的染色體是23個,女人是22個,所以只傳男不傳女,血緣關係可以傳到五千年。

1954年文字改革開始後,“孫”字則被從象形轉為會意,改“系”為“小”,“孫”字誕生了。“孫”字本來是用來描述人類繁衍支系之血緣關係的專用字,變成了另兼罵別人的貶義字、多意字了。我由此聯想到,臺灣不用簡化字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繁體字中有很多文化傳承的意義。

「孫氏網」你可能不信,孫姓可能是華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宋朝時期編排“百家姓”時,因為皇帝姓趙,所以必須把“趙”排在第一位,但編寫者認為“孫”才是歷史第一姓,為了照顧皇帝的面子,把“趙”排在第一,但委婉地表示“趙前邊是孫”所以,第一句成了“趙錢(前)孫李”。

孫姓歷史名人(部分)

孫 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山東淄博人。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編撰成《孫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

孫 臏: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山東陽穀人,孫武的後裔。著有《孫臏兵法》。

孫 權:字仲謀,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驍勇無比 ,後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說。

孫 炎:樂安(今山東省博興)人,三國時期經學家、訓詁學家,著有《爾雅音義》。

孫 綽: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遙西北)人,東晉文學家,玄言詩的代表作家。

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人,輔佐莊王稱霸,功績顯著。主持修建了我國古代最 早的水利工程,對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相當作用。

孫安祖: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與竇建德同舉義旗,聚眾入高雞泊(今河北省故城西南),自稱將軍。

孫思邈: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陝西耀縣人。著有《千金藥方》、《千金翼方》,後人尊為藥王。

孫過庭: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唐代傑出的書法家和書法評論家。今存其所撰《書譜》捲上,是一部書文並茂的書法理論著作。

孫雲球:江蘇省吳江人,明清時眼鏡製造專家。著有《鏡史》,另外,孫雲球還創制了七十餘種光學儀器。

孫毓汶:清代山東省濟寧人,曾任總理各國事務,刑部、兵部尚書等職。

孫奇逢:清初儒學名士,河北省人。與李喁、黃宗羲齊名,並稱“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學宗傳》、《夏峰先生集》等。

孫詒讓:浙江省瑞安人,清代著名經學家、文學家,著有《墨子間詁》、《契文舉例》、《周禮政要》、《光緒瑞安縣誌》等書。

孫星衍:江蘇陽湖(今江蘇武進)人,清代著名經學家、金石學家、校勘學家,被袁枚稱為“天下奇才”。

孫中山:廣東香山人,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創立國民黨,實行“三民主義”,推翻了清王朝,最先喊出“推翻專制、建立共和、振興中華”的口號,為國民革命運動奉獻了畢生精力。

孫中山我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行者、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始人,廣東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在中共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1925年在北京病逝,遺著編為《中山全書》。

「孫氏網」你可能不信,孫姓可能是華夏族初始第一大姓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