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逼死me」精神給衛星裝上「千里眼」

原標題:用“逼死me”精神給衛星裝上“千里眼”

——記“巴遙一號”相機研製團隊

用“逼死me”精神給衛星裝上“千里眼”

“巴遙一號”相機研製團隊成員在檢測相機電路板。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供圖

第二看臺

李 莉 本報記者 付毅飛

 7月9日,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以下簡稱“巴遙一號”)成功發射入軌,這是我國設計的首顆壽命長達7年的出口遙感國際星。該衛星搭載的兩臺全色多光譜相機分辨率優於1米,成像幅寬達到60公里。有專家評價,能達到如此指標的相機,在國際商業遙感領域僅此兩臺。

 打造“獨二無三”相機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的研製團隊。當科技日報記者問起這一年多的攻關歷程,團隊小夥伴們用所名概括了一切:“508所的英文名字是‘BISME’,發音是‘逼死me’(逼死我)。所以我們就得用‘逼死自己’的精神,把產品做好。”

  先過“巴式英語”關

 2016年4月,“巴遙一號”相機項目正式啟動,衛星總體要求2017年7月完成兩臺正樣相機的交付,同時還要完成相關的履約英文技術文件,全面配合用戶方的監造。

  對年輕的相機研製團隊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大考。出人意料的是,他們首先遇到的不是技術坎,而是語言關。

  項目中,巴方聘請了擁有豐富衛星研製經驗的法國顧問。和對方一交流,研製團隊無不愕然。對方的英語發音並非他們熟悉的美式或英式,而是帶有嚴重口音的巴式、法式英語。大家屏息凝神仔細聽,卻仍聽得一頭霧水。

  項目指揮黨一涵決定解決這個問題。她請來一位口語教師,成立了英語口語學習班,又找來巴基斯坦和法國口音的聽力材料,幫助大家逐漸熟悉巴、法口音的發音特點。同時,老師也針對合同中常用的專業術語進行了教學。針對性訓練一段時間後,團隊成員進步神速,基本能與外方順暢交流。

  “不逼著大家跨過語言關,我們交流都成問題,無法想象研製該如何順利推進。”黨一涵笑道。

 精心設計,打造“長壽”鏡頭

  項目實施中,研製團隊嚴把質量關,每個環節都追求完美。團隊產保經理蔡媛媛更是如同一臺永不停歇的“逼死me小馬達”,實時跟蹤產品質量,任何問題都會第一時間按質量管理要求處理,絕不拖到第二天。

 相機交付後,進入衛星總裝階段,研製團隊得知所用的一種電纜在其他型號上出現了工藝缺陷。雖然該電纜已經通過了全面測試,並沒有出現問題,但他們還是決定換掉。更換新電纜後,研製團隊對相機分系統的全部項目重新進行測試,並與此前測試數據進行了比對,以確保質量達標。

  高分辨率衛星對微振動要求極為嚴格。承擔微振動分析工作的設計師根據微振動特點,從顫振源、傳播路徑、相機響應三方面進行建模分析,同時參考基線相機在軌的微振動表現,驗證模型的正確性。經過對試驗數據的細緻分析,方才得出完全滿足用戶要求的結論。

  由於“巴遙一號”設計壽命長達7年,研製團隊精心設計了相機在單軌及連續多軌情況下的使用策略,詳細分析了空間輻射環境和原子氧對電子器件及光學鏡頭的影響,以確保產品能達到使用壽命要求。

  探索出口相機研製新模式

  “‘巴遙一號’相機項目為我們開創了全新的研製模式。”該項目負責人胡永力表示。

  巴方此次聘請的顧問,全部是參加過法國衛星研製的老專家,在遙感領域造詣頗深。他們從總體、分系統,到單機、產保全程監督,從設計、工藝到原材料都提出了嚴苛要求。這樣的合作,使得該項目研製流程更加符合國際化標準,創建了我國對外出口相機國際化履約標準,形成了完整的文件體系,為我國後續研製國際衛星相機奠定了基礎。

  “同外國專家交流,不僅提高了團隊的研製能力、拓寬了我們的視野,也展示了中國航天的技術實力和‘逼死me’的精神。”胡永力說,“我們將以此為契機,撬動更大的國際商業遙感市場,在產品研製、履約、在軌售後服務等每個環節比照國際一流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