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你敢不敢扶?

“碰瓷”是清朝末年一些沒落的八旗子弟“發明”的。這些人平日裡手捧一件“名貴”的瓷器(當然是贗品),行走於鬧市間,然後瞅準機會,故意讓行駛的馬車不小心“碰”他一下,手中的瓷器隨即也落地摔碎了,於是瓷器的主人就“義正言辭”的纏住車主,讓他賠償“名貴”的瓷器。久而久之,人們就稱這種行為為“碰瓷”。

進入21世紀以來,“碰瓷”的花樣不斷翻新,甚至會呈現團伙作案的趨勢,在一些大城市,叫“職業碰瓷黨”。

人心,你敢不敢扶?

在一群碰瓷的人中,包含了一小撥特殊人群——老人。一般情況下,老人給人的印象是和藹的,是無害的。但是因著什麼原因,現今的老人會讓我們產生防備心理呢?

起源於2006年的“彭宇案”,一位老人在南京市一公交站臺被撞摔成了骨折,老人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夥彭宇,而彭宇則否認。最後雙方當事人在二審期間達成和解協議,案件以和解撤訴結案。

這起事件引發的熱議是:老人倒地扶不扶?其中最讓人感同身受的觀點是:想扶但不敢扶啊!

無獨有偶,2009年,天津市許雲鶴駕車由南向北行駛,遇見王老太在路上由西向東跨越中心護欄,后王老太倒地受傷。當許雲鶴下車扶起王老太並撥打了120,這時,王老太拿起電話說了一句讓許雲鶴涼到心底的話:”我在馬路上被車撞了!”

2011年,法院判決,許雲鶴無撞人證據,但需承擔40%責任。

人心,你敢不敢扶?

共好投資表示類似這樣的事件並不止一兩起,但每一次發生都讓人越發心寒一分。好人有好報已經不適用於這個社會了。這個社會並不是你付出什麼就會有等價的回報,有時反而會坑你一把。

近幾年,老人倒地扶不扶的話題漸漸被人們淡忘了。然而近日的一起事件,又引起了民眾的討論。

5月27日,一名大媽騎三輪電動車因速度過快而摔倒,恰好被路過的民警扶起,不料兩天後,一名自稱是大媽親屬的男子跑到派出所找民警“算賬”,稱大媽被警車碰到了,即便有監控作證,該男子也不放棄又訛了民警一把。之後,民警對該男子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

網友評論紛紛說:幸好有監控,否則又是一場冤案。

這起事件讓人們無語嘆息,碰瓷都碰到民警頭上了,簡直是鑽錢眼裡了!

由此,民眾的心裡,對於“倒地大媽”是越發的警惕了。

人心,你敢不敢扶?

人有愛心和同情心,對於受難者和弱者,在能力範圍內,會施以援手。可是當一群人利用這種心理為自己謀取不當利益時,誰還敢隨意幫助他人呢?哪怕事情並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可是聽的多了,看的多了,心也冷了。

之後,如果有一天自己遇見了一位倒地大媽,會前去扶起來的,有多少呢?選擇不扶的,或許他不一定是冷漠之人,只是人心叵測,實在賭不起。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的確,人識透不了人心,但神的心意,仍舊希望他的兒女們在地上力所能及的行善,為的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照亮黑暗的社會,成為主的見證者。

人心,你敢不敢扶?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

兩節經文,乃是告訴我們,有行善的機會,仍舊要去做,不要推辭,不要灰心。但做的時候,要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要愚笨而被人欺騙。

願神賜我們智慧,一方面可以真的幫助他人,從而見證神的名;另一方面不要被人訛詐,而導致自己及家庭受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