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映潮:說明文的教學研究奧妙無窮

重視說明文的教學,已經在教材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如人教社的教材,從小學二年級上學期起,就安排有整個單元的說明文課文出現,這是非常讓人驚訝的;人教版全套小語教材中,共有說明文課文30餘篇;如果把有的描寫地方風情的課文也“算”進去,說明文教學的份量則顯得更重。

但說明文閱讀教學的研究,總體來說是比較失衡的,教學的力度、深度、廣度,還有語文教師群體進行教學研究的興趣與熱情,都需要進行優化。筆者曾仔細研究過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精讀課文《鯨》的10份教學設計,主要的教學弱點有:1.無一例外地以課文內容的解讀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2.沒有一個教學設計關注課文精段的品讀訓練,置最重要的可用資源於不顧。3.沒有一個案例中有新的說明方法的知識教學。4.缺少語言學用訓練,缺少學生的提煉、品析能力的訓練。5.大量使用某課教學中可以不用的“朗讀”方法,沒有訓練目的,所謂的“指名讀”氾濫。6.基本上不思考、不參考課後練習設計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7.非常缺少全班學生整體參與的、時間較長的靜讀深思活動與動筆寫作活動。8.花哨“手法”繁多,什麼朗誦家、小畫家、模擬表演、想象演說、招聘導遊、科學發佈會等相繼出現,有的課拖拖拉拉要上三個課時。這些都表現出我們在說明文閱讀教學上的隨意與膚淺。

相比記敘文、詩歌、小說、散文而言,說明文作品因為說明對象的明確、章法結構的明晰、說明內容的明瞭以及說明方法的明白,往往在教學與研究上不大引人注目,往往讓教師只是想著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忽視了對課文的深讀挖掘與美讀賞析。其實,我們沒有注意到在說明文教學中需要體味與研究的內容是如此優美。

一、說明文是知識含量非常豐富的文體

這對語文教師背景知識的積累與識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從說明方法的角度看,有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作比較、列圖表、作引用、作詮釋、作描摹等;從說明語言的角度看,有平實的語言、生動的語言、說明中限制語的運用、確數和約數、說明語言的多樣性等;從說明文表達特點看,則有平實的說明文、生動的說明文、科學小品、應用性說明、解說詞、序言的特點等;從說明文結構的角度看,有說明文的常見展開模式、說明文展開模式的變式以及說明文中“邏輯順序”的表現特點等。

如《鯨》的一個語段,含有五種說明方法,但很少有教師全看得出來:

  鯨的身子這麼大,它們吃什麼呢?鬚鯨主要吃蝦和小魚。它們在海洋裡遊的時候,張著大嘴,把許多小魚小蝦連同海水一齊吸進嘴裡,然後閉上嘴,把海水從須板中間濾出來,把小魚小蝦吞進肚子裡,一頓就可以吃兩千多公斤。齒鯨主要吃大魚和海獸。它們遇到大魚和海獸,就兇猛地撲上去,用鋒利的牙齒咬住,很快就吃掉。有一種號稱“海中之虎”的虎鯨,常常好幾十頭結成一群,圍住一頭三十多噸重的長鬚鯨,幾個小時就把它吃光。

二、說明文是非常講究思維嚴密性的文體

所謂“總分式”“分總式”“總分總式”,所謂“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都是我們在教學之中常用的術語。然而這還只是粗線條的,再細一點的,如“邏輯順序”到底是怎樣的順序,細化的理解要深入到“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果溯因”“由實到虛”“由一個到一類”“由使用到原理”“由現象至本質”等方面上來。然而這也還只是粗線條的,更加細化的理解,要把注意力轉移到說明文的文中層次、段中層次、句中層次上來。這其中大量的形式與內容,都能夠讓語文教師的閱讀分析能力得到足夠的訓練與提升,也必將有助於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與訓練。

三、說明文是十分注重闡釋方式的文體

即運用一定的形式、巧取一定的角度,簡潔而準確地展開說明的過程。如“分點說明”“分步說明”“分解說明”“分類說明”等,它們既表現了思維的嚴密性又表現出思維的靈活性。比如思維嚴密的“分解說明”的手法:

分解說明主要用於對整體的、靜態的事物,特別是建築物進行說明。它的主要特點是,對事物分部位、按結構、依特點進行“一部分一部分”的分解式說明,分說的各部分內容既彼此獨立又相互依存。其主要角度有:1.個體事物的結構分解。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將人民英雄紀念碑“分割”為碑心石、碑身東西側上部、碑座從東到西再到南至北的十塊大浮雕,按瞻仰的順序依次進行解說。2.群體事物的佈局分解。如《故宮博物院》說明由群體事物組成的景觀,作者以“中軸線”為說明線索,由南至北,對重要的景點進行一塊一塊的解說。3.集合化了的整體事物的特點分解。如《蘇州園林》擷取的是蘇州各個園林的特點,將它們集合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典型化了的整體事物。作者將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點進行分解,從佈局、配合、映襯、層次等各個美點以及其他局部的美進行說明。

四、說明文是特別關注段的寫作的文體

說明文的段,其獨立性更強,其寫作的思路更講究嚴整性,更加講究結構的精緻與手法的運用。有時候,說明文課文中一個段的教學,就相當於一篇短文的教學;有時候,說明文的一個段,既是寫作教學的範本又是閱讀分析能力的典型材料。

如《故宮博物院》中美妙的“描述說明段”呈現出的不同結構形式:

【例段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簷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殿簷斗拱、額枋、樑柱,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正面是12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臺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

我們在段中加了一條短豎線,可以看出,它分為兩個層次,顯示了說明文中常用的一種寫段的結構模式:先說明,再描寫——先略作說明,再詳細描述。說明是平實的,一句話就將事物的特點概說得很清楚;描述是生動的,幾句話就將事物的特點表現得生動具體。

這就是“概說+闡釋式描述”的結構。

【例段二】

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和元旦等都在這裡受朝賀。|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臺基上下跪滿文武百官,中間御道兩邊排列著儀仗,皇帝端坐在寶座上。大殿廊下,鳴鐘擊磬,樂聲悠揚。臺基上的香爐和銅龜、銅鶴裡點起檀香或松柏枝,煙霧繚繞。

此段的第一層同樣是用簡潔的語言進行了說明,點示出了事物的特點:“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緊接著就舉例——用描述的方式說明“每逢大典”時的盛況。

這個段落也顯示了說明文常用的一種段落結構模式——先說明,再描述。先略作說明,將事物的作用概說得很清楚;再生動描述,將事物在特定境況下的情形表述得生動優美。

這就是“概說+舉例式描述”的結構。

【例段三】

後三宮往北就是御花園。御花園面積不很大,有大小建築二十多座,但毫無擁擠和重複的感覺。|這裡的建築佈局,環境氣氛,和前幾部分迥然不同。亭臺樓閣、池館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壇盆景、藤蘿翠竹,點綴其間。來到這裡,彷彿進入蘇州園林。

這個段也是兩個層次。前一層簡潔地說明事物特點,後一層設置“比較”,並用生動的描寫表現出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獨特狀況。

這就是“說明+比較式描述”的結構。

【例段四】

從御花園出順貞門,就到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對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時候,用護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來的,現在成了風景優美的景山公園。|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重重殿宇,層層樓閣,道道宮牆,錯綜相連,而井然有序。這樣宏偉的建築群,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不能不令人驚歎。

這個語段,也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說明,是介紹,第二層就表現出一種觀看事物之後的觀感。“觀感”表現了說明對象的魅力,活躍了說明段的結構,又適度地表達了情感。

這就是“說明+觀感式描述”的結構。

這樣豐富的教學資源,在閱讀與寫作的訓練中,都是上好的語言材料。

五、說明文是注重語言表達魅力的文體

即使是平實的說明文,在語言表達上都看得出反覆斟酌的痕跡,更不用說生動的說明文和文藝性的說明文了。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人教版的《松鼠》《北京的春節》,魯教版的《看雲識天氣》,語文S版的《奇異的琥珀》《故宮》,鄂教版的《海的顏色》,上教版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中國石拱橋》,冀教版的《京劇》,以及一些版本所共有的《秦兵馬俑》,無一沒有精彩的語言表達,即使是很短的文章也是如此。

如《趙州橋》中的美段:

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遊動,真像活了一樣。

層次清晰,句式優美,描畫生動,美好的語言讓人喜愛。

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些方面來品味說明文課文的優美特點。比如修辭手法在說明文中的運用、說明文的取材特點、說明文的句群結構、說明文的章法之美、說明文構思與表達的特別藝術手法……每個方面都是一座知識的倉庫,裡面都蘊藏著無數的寶藏。

所以筆者說,說明文的教學研究有著無窮的奧妙。

以上內容,都可以叫做“學科教學知識”,從教師的業務水平來講,擁有的學科教學知識越多,知識背景才越厚實,教學起來才越有底氣。

這些學科教學知識,有主次之分,有深淺之分,有粗細之分,有雅俗之分。作為教師,要注意到它們的層次性,對主要的內容、深刻的內容、細緻的內容、雅緻的內容要作細節化的研究,以夯實我們的教學功底。

在無比浩淼的學科教學知識面前來反觀我們的教學,才知道我們的教學能力有時候是多麼的薄弱。

為了提高教學技能,在說明文的教學研究上,我們還需要進行兩個方面的刻苦磨鍊。

一是“教材研讀、資源提取”技能的自我訓練:

1.學會在課文研讀的過程中編寫出課文的語言卡片和知識卡片。

2.堅持在課文研讀的過程中欣賞課文中精彩的片段或語段。

3.注意在課文研讀之中提煉、發現閱讀的訓練要點或寫作借鑑的規律。

4.還要在說明文課文的研讀之中定義課文的表達特點。

二是“利用課文、設計活動”技能的自我訓練:

1.教學設計要考慮板塊切分,分層推進,做到教學思路清晰,活動過程清楚。

2.教學設計要安排主問引領,形成活動,做到創新提問設計,安排研討話題。

3.教學設計要注意整體把握,選點精讀,做到整體把握文意,深入品析重點。

4.教學設計要思考讀寫結合,學用語言,做到課文巧妙利用,文本亦是範本。

5.教學設計要注意變換手法,創新角度,做到實教、美教、趣教,增強教學效果。

據此,我們來看看課文《盧溝橋》的教學創意:

本課可用教學資源:文意概說、段意概寫、精段品析、關鍵詞句提取、字詞短語識記、手法知識積累、學用句式、背誦文段。

  本課教學創意——“三個一”:一篇文,一個段,一個句。

  時間:一節課。

  教程如下:

  簡潔導入:朗讀並隨文進行字詞學習,在具體的句子中理解10個4字短語的意思。

  活動一:文意把握

  話題:這一段文字在課文中很重要。

  學生朗讀課文,根據話題自由選擇文中的某個段落進行分析與課中交流。教師小結各段的作用:簡說修建時間地點、解說重要特點、介紹聞名世界、點示歷史意義。教師順勢滲透列數字、作比較、作引用等說明方法;教師順勢滲透“關鍵句”知識、“側面襯托”手法知識。

  此時學生的實踐活動是批註、交流。

  活動二:片段細讀

  活動:細讀課文第二段,同學們或選短語“設計科學”或選短語“造型美觀”,組合段中和文中的內容來寫話,50字左右,並朗讀給自己聽和別人聽。

  此時學生的實踐活動是寫話、朗讀。

  活動三:文句背誦

  請同學們背誦課文中的美句:

  這些石獅姿態各異: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相互戲耍,有的像在傾聽流水聲,有的像在檢閱橋上的車馬……真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此時學生的實踐活動是背誦、積累。

充分利用課文資源訓練學生,著意強調學生讀、寫、背的課中實踐活動,順勢滲透知識教育,即使只是一個課時,也能讓學生們大有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