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兩次當大地主的機會,都功虧一簣,原因令人深思!

孔子一生中,有兩次獲得封地的機會,但無一例外都未能如意。

孔子:兩次當大地主的機會,都功虧一簣,原因令人深思!

孔子六藝城:孔子與72弟子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15年,孔子37歲的時候,歷史記載為“晏嬰沮封”。

公元前517年,孔子因躲避魯國內亂,來到齊國。之後的兩年的時間裡,孔子與齊景公多有交往,並與齊景公有過兩次著名的談話。對此,《史記》與《論語》都有詳細的記述。一次是向問政的齊景公講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話,一次是向齊景公提出了“政在節財”的建議。

公元前515年,齊景公準備以尼谿田作為孔子的封地,並給以稍低於上卿的待遇,算是對孔子的挽留和尊重。

聽說給自己封地,孔子非常高興。這恰好滿足了他想借助齊國有所作為,以期實現自己的忠君尊王、實行仁政、天下安定的政治理想。

孔子:兩次當大地主的機會,都功虧一簣,原因令人深思!

但就在這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齊國名相晏嬰聽說此事,跪求齊景公,力阻封地,諫言時聲淚俱下:“這些儒者能言善辯,卻不懂法度;高傲自大,自以為是,不願屈居人下;崇尚喪禮,盡情致哀,破費財產,厚葬死人,這都是不好的習俗。他們四處周遊,寄人籬下,不能靠此輩來治理國家。自從聖君賢相去世,周室衰落後,禮樂殘缺已很長時間了。如今孔子盛裝打扮,繁瑣地規定尊卑上下的禮儀、舉手投足的節度,即使學上幾代也不能窮盡其中的學問,成年累月也學不完他的禮儀。難道國君真打算用他這一套來改變齊國的習俗嗎?這恐怕不是引導小民的好辦法。”

晏嬰何須人也?聞名諸侯的名相,在當時其名望遠在孔子之上。齊景公聽完晏嬰的哭求,改變了主意,安慰又是敷衍地對孔子說“我老了,不能用你了”。

孔子第一次受封領地的事,就這樣無疾而終。不久,孔子也離開了齊國,回到自己的家鄉。

孔子:兩次當大地主的機會,都功虧一簣,原因令人深思!

孔子聖蹟圖:晏嬰沮封

第二次發生在公元前487年,孔子已是64歲的高齡,歷史記載為“子西沮封”。

自公元前497年起,孔子率領一干弟子周遊列國已經10年了。這一年的秋冬交替的時節,孔子被陳蔡兩國的軍隊圍困,脫險後來到了楚國。

楚昭王仰慕孔子的才華,想著若為我所用,楚國必強大。為表示誠意,楚昭王計劃把書社(地名)共7百里的土地封贈給孔子。

這次還沒等孔子高興,事情就迅速逆轉。令尹(宰相)子西又是一個跪求哭訴,言之鑿鑿:“王這使臣有如子貢者乎?輔相有如顏回者乎?將帥有如子路者乎?官尹有如宰予者乎?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這福也。”

孔子:兩次當大地主的機會,都功虧一簣,原因令人深思!

子西的話,讓楚昭王倒吸了一口涼氣,是啊:我的大臣中沒有像子貢那樣口才好的使臣,沒有顏回那樣的良相,將帥中也無子路這般的英勇之人,處理民情的官吏,也沒有宰予這樣幹才的人,若孔子得到了領地,假以時日……。楚昭王不敢再想下去,趕緊取消了賜封孔子的念頭。

失去信任的孔子也失去了在楚國留下來的意義,便離開楚國,返回衛國。

孔子:兩次當大地主的機會,都功虧一簣,原因令人深思!

孔子聖蹟圖:子西沮封

孔子一生中難得的兩次封地機會,就這樣煙消雲散了。相隔27年,中年孔子、老年孔子都是這樣失望而歸,而與他作對的是兩位名相,其中的晏嬰歷史地位也非常之高,著有《晏子春秋》。他們是孔子命運中的“小人”嗎?我想,這個問題可能有些庸俗了。

今天,我們不妨假設一番:假如沒有意外,孔子成為大地主,孔子的人生會重新書寫。他會成為富甲一方的紳士,或者真如子西所諫言的那樣,封疆固土,成為一個諸侯。那還會有《春秋》?還會有杏壇講學?還會有至聖先師嗎?歷史上就可能少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萬世師表。

歷史無法假設,一切都已成為定數。但我還是在思考,孔子的兩次被“沮封”,深層次的原因在哪裡?在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裡,又是多少次地重演?

孔子:兩次當大地主的機會,都功虧一簣,原因令人深思!

尼山勝景73米孔子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