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許多的壞習慣,家長應該怎麼做?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娜老師回答,頭條號 關注教育li,歡迎關注。

孩子問題多,家長煩惱多,皆因家庭教育置後!

“我家孩子就是一個小暴君,只要不順著他的意思,就會暴跳如雷”

“我家孩子經常會嘆氣這是為什麼呢?”

“我的孩子一提到考試就會害怕,現在馬上小升初考試了,但他卻拒絕學習,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肯出來”

這是家長們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煩惱,我總結了一下發現卻也有共處之處,就是家長朋友大部分都是當孩子出現了問題、出現了不良的行為表現時,才開始關注家庭教育的問題和孩子心理層面的問題。這時才會急著去找解決的方法。有的家長開始買書進行研究;有的家長到處聽課尋找解決的辦法;有的家長會去找心理諮詢師,對孩子的心理進行干預。所有家長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改變孩子現在的狀態。

那這些狀態能改變嗎?答案是肯定的,但過程的時間長短各不相同,這其實對家長來說也是一種考驗,有的堅持下來孩子得到了改變,有的缺乏耐心提早放棄,任由孩子自由發展,結果就更糟糕。在這過程中家長要去學習、去聽課、去看書,然後對孩子這些偏差性的行為和心理進行引導與糾正,有時會有所好轉,但過不多久新的行為問題又會出現,經常是滅了一處,一處再燃,另家長們焦頭爛額。我感覺用火災來比喻孩子們的行為和心理問題會更貼切。

就目前我國的家長們對家庭教育也就是青少年兒童心理教育方面的認識都還處在滅火階段,只有當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當孩子進入到群體中時,才會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 。例如:發現孩子在家活沷一出門就表現出膽小、害羞、不與同伴交往,有的孩子不像別人家的孩子那麼積極、主動、勇敢;有的孩子遇到一次挫折就變的灰心、喪膽、悲觀消積等等問題火焰著起來時,才開始想辦法去為孩子滅火。有的家長可謂是滅火高手,只要孩子出現任何問題,家長都可以及時高效的找到解決辦法來幫助孩子。

但火起火滅無論多麼及時,都會給孩子留下傷痕對孩子的成長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與影響,有些甚至是終身。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們的重視度應該由解決問題的角度轉入到提早預防層面!

提前懂得孩子在某一階段的心理發展特徵、心理的需求是什麼、可能會出現的一些行為問題是什麼,做到早知道,早預防,讓孩子能夠順利通過每一個關鍵時期。

如叛逆期:是每一個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隨著自己的認知發展與思維成熟度都會出現的現象,家長需要了解青少年兒童一共有三大叛逆時期。

第一個階段是3歲左右,是他們自信心的初期萌芽階段,此時的他們什麼都想要去嘗試著做,但由於身體的協調性與思維的成熟性還都不好,所以經常是以搞亂的行為方式呈現在家長的面前,多數會受到家長的制止與批評,這就造成孩子以後自信心的不足,做事也不會積極主動,因為家長給到孩子的教育就是他們做了就是錯,就會受到批評與斥責。若家長能放手並保護孩子去做,去實踐一些可能性的事情,這樣在建立孩子的自信方面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7-9歲階段孩子也會迎來第二次叛逆期,這時孩子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小大人,對事物也有了自己獨特的認知,甚至自己所認識瞭解到的知識家長都不知道,他們也有了想要掌控全局的想法,對家長的一些想法,按排會從自己的思維角度再去考量一番,當理解不了時,或是與自己的想法相反時,他們更喜歡堅持自己的意見,目的是要證明自己長大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若不瞭解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徵,對這一時期孩子的一些主張、觀點、想法家長經常持反對意見,甚至認為很可笑,很不切合實際時便全盤否定、批評指責、強制順服時,孩子不但不會接受家長的意見,反而會找出很多借口不配合,若家長以強制的手段逼使孩子就範時,就會嚴重破壞親子關係,會為第三次的青春期的叛逆埋下很深的隱患。這個時間,家長要充分的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與想法,在儘可能的情況下,去引導孩子去嘗試,讓他們自己認識到錯誤而選擇主動放棄,主動選擇接受家長的意見,這樣孩子才會尊重家長並對家長的話更加的信服,親子關係也會融洽和諧。

到了初中在初二左右的時候便是讓很多家長感到頭疼的青春期叛逆時期,面對這時的孩子家長普遍感嘆說不好管理,甚至有很多家長會感到對孩子完全喪失管理權、話語權。因為這時的孩子,從心理,身體都比較成熟,力量與個頭都與家長相當,所以此時的孩子更加有獨立自主的心理需求,獲得尊重與理解的渴望。若家長感覺以前用強制的管理方法可以很好管控孩子,讓孩子聽話,那麼在此時,這部分的孩子往往是叛逆最嚴重的時期,因為在一直以來的強迫下,孩子內心深處的負面情緒始終處在積攢的狀態下,並沒有得到及時的排解,所以往往在他們有了與父母對抗的力量時才會爆發出來。

因此,如果家長能及時知道孩子在叛逆期時的心理狀態,必將會在從小的培養中就做好相應的工作,那麼到了青春期時就不會面臨親子關係破裂,也可以避免孩子離家出走或是更嚴重的叛逆行為的產生。

大部分的教育難題都與家庭教育後置有關,若家長能提前知曉孩子的心理成長特徵、行為特點必然會在孩子各個特殊階段所要面臨的問題提早準備,將防火工作做到位是保證孩子一生平安幸福的關鍵之所在。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週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李娜,多倫多國際心理中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大課題項目組成員,ACI國際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每個孩子身上都會有壞習慣,比如:不講衛生、愛吃零食、愛睡懶覺、不好好學習等等。孩子的壞習慣都是後天養成的,而且大多數都是受家長的影響。如果想改變孩子的壞習慣,作為家長首先應該反省自己。

孩子身上的一切優點和缺點,都是學習和模仿而來的。家長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又是和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人。所以,孩子就是家長的影子,孩子身上的缺點,家長身上必然也會有。家長如果愛睡懶覺,孩子必然也會;家長如果不講衛生,孩子必然也是。

所以,要想改變孩子身上的壞習慣,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做到以身作則。家長怎樣對人對事,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而且還會去模仿。只有家長改變了自己壞習慣,孩子慢慢也就會改掉。

但是,現在的家長都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在發現孩子身上有壞習慣時,不是省視自己,尋找問題的根源,而是不斷的打罵孩子,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改掉這樣的壞習慣。殊不知,這樣不僅效果不好,而且孩子都有逆反心理,你越是不讓他們做的,他們就越會去做,反而適得其反。

我認為,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這不僅僅是基因的關係,更多是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影響。家長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打罵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放任孩子的壞習慣而不管,應該是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這樣做,既對家長好也對孩子好。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未來。要想改變孩子的壞習慣,讓孩子擁有一個好的未來,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喜歡請關注,意見請留言,謝謝!


打開心門鎖


小孩子不順意就會就會發脾氣,暴跳如雷,怎麼辦?我有一個朋友的小孩,今年四歲了,動不動就哭,我曾經仔細的觀察過這個問題,可能是他的媽媽教育方法不對,平時孩子有不聽話的時候,她會嚴厲打罵,但是她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孩子只要一哭,她就會強烈要求孩子不準哭,甚至會因為孩子止不住哭,更加加大打罵的力度。這樣經歷了很多次,孩子心裡有很多委屈和憤怒沒有發洩出來,所以才會導致動不動就哭。還有她家有個小姐姐,有時候會鬧著玩裝哭。這兩種情況都可能是導致孩子動不動就哭的原因。

像你們家小孩,只要不順意就會暴跳如雷。那這樣的話有可能是因為心裡積聚了太多的委屈和不滿。以前發洩不出來,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就選擇把心裡的憤怒和委屈爆發出來,還有可能是受別人的影響。不管是哪種情況你都應該先了解清楚之後才能對症下藥。哪裡有問題就從哪裡著手解決,這樣的話,我認為應該可以管用的。

總之,不要讓這種情況繼續,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為模式。


天機城之女


說得簡單些是家長的家庭教育跟不上,或者說家庭教育方向不對。沒有顧及孩子的心理成長規律,只一味以學習成績為目的對孩子進行知識灌輸,導致孩子心理問題頻出。要想做好家庭教育家長要了解孩子成長心理規律,以正確的教育觀來指導日常教育模式,培養孩子的自主、自覺做事和學習能力,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孩子才能從學習中找到成長的樂趣和成就感,增強自覺學習的興趣,學習成績只是教育全面收穫的一部分,這樣孩子不但成績好,還懂事,善於溝通和交流,成為優秀的孩子。


1行行復行行


我覺得小孩問題多主要問題還是在家長身上,小孩子調皮,任性,不聽話,做事情拖拉,學習不認真,等等一系列問題,我們家長平時工作又忙,又離不開手機 ,把小孩忽略了。首先我們作為家長要以身作則,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多跟孩子溝通,跟小孩一起玩 ,多陪小孩一起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