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知街亭很重要,司馬懿都親自來攻了,爲什麼諸葛亮不親自去守?

CarshowG


街亭很重要,但是卻不是最緊急。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與司馬懿並無交集。在曹丕時代,由於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蜀漢國力三去其二,連成都附近都發生了叛亂。魏國從此對蜀漢不以為意,著力攻打東吳,以重兵屯戍淮南地區,三次南征孫權。因此,魏國在關中留下防備蜀漢的軍隊盡數東調,只剩下一些老弱屯田軍聊勝於無。諸葛亮從容治理蜀國6年後,兵精糧足,探馬來報,魏國精銳盡出東南,關中空虛。因此諸葛亮上出師表,率師10萬北伐。

諸葛亮領主力出祁山,漢軍從天而降,連戰連捷,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皆降,隔斷了魏國從關中通向涼州的通道。曹魏朝野終於坐不住了,短暫的驚慌之後,曹叡派張郃領5萬精銳騎兵,匯合關中大都督曹真的1萬多屯田兵,西行來阻擋諸葛亮。隨後,曹叡自己親自前往長安督戰。

(諸葛亮佔據隴右三郡後的形勢圖)

不是魏國不願意調遣更多的兵馬,而是這些人馬都遠在淮南,急切間趕不到關中。魏國此時是被諸葛亮打了偷襲,措手不及,附近就只有張郃的5萬騎兵,因此先行派遣張郃前來解圍。此時的戰場形勢是,諸葛亮堵住了曹魏進兵涼州的通道,只要再有月餘時間,諸葛亮就能夠肅清涼州境內的魏國殘餘勢力,從而將涼州變成蜀漢的大後方,建立起對魏國高屋建瓴一樣的戰略優勢。這也是為什麼曹睿等不及淮南大兵返回就匆匆趕往前線的原因——涼州危在旦夕。

早有探馬報來消息,諸葛亮早已料到魏軍會派來援兵,早有對策。隴右地區多山地,只有山間谷地才能行軍。漢軍已經佔得先機,不需要將魏軍盡數殲滅,只要將他們堵在山外,使之不能深入涼州即可。諸葛亮統領大軍,徐徐掃蕩涼州其他郡縣,不出一月,大功告成,魏軍也就將無功而返。從此以後,漢魏將攻守易形。

(街亭位置圖)

所以,將魏軍堵住這個任務很重要,但是完成難度並不高。諸葛亮盤點了帳下眾將,點了馬謖的將,要讓他帶著2萬漢軍往街亭屯守。諸葛亮手中有眾多將領,如趙雲、魏延都是能征慣戰的大將之才,為何要選擇馬謖呢?馬謖何人,竟得丞相如此看重?

劉備曾對諸葛亮點評過馬謖,稱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為何對馬謖如此評語呢?馬謖一開始到劉備身邊做事的身份是荊州從事,相當於辦公室主任之類的職位。後來劉備入川,馬謖隨行。在多年的共事中,劉備以識人之能得出了他對馬謖的看法。史載,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可是如若馬謖有真才實學,劉備初入四川,正當用人之際,為何卻外放了馬謖,讓他去做了綿竹令、越雋太守?

(儂壞我大事啊!)

因此,劉備應該是看出了馬謖好為大言的缺點,所以乾脆就不讓他做辦公室了,遠遠地打發了事。也可能是劉備覺得馬謖也是一個青年才俊,只是需要好好磨練一番。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以相國攝政。諸葛亮長於治軍,是謀略型兵家,馬謖好論軍計的毛病,又故態復萌。在劉備這個實幹家這裡討不到好,在諸葛亮這裡當了一個參謀卻每每能發表真知灼見,引得諸葛亮將其視為蜀漢不可多得的俊才。《資治通鑑》中記載“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諸葛亮什麼人?凡事都要親力親為的,竟然會整天整天和馬謖討論問題?!由此可見,諸葛亮是相當看重馬謖之才的。

可是馬謖沒有單獨領過軍,缺少軍功,而在軍隊裡,沒有軍功,就算說破大天,別人還是認為是裙帶關係上位的(諸葛亮跟馬謖的哥哥馬良關係很鐵),根本不會服眾。

那麼就不難理解了——現在漢軍盡佔優勢時,只要堵住山口,防止敵軍進來就能夠大功告成,這樣唾手可得的軍功,交給馬謖去守,應該也不會出什麼亂子吧。

馬謖接到軍令,還不太敢相信,當時又驚又喜,卻全然沒有主將應有的如臨大敵的持重。諸葛亮心裡隱隱有些擔憂,因此又讓王平跟著一起去,算是上了道保險——扶上馬,還要再送上一程。那同學要問了,諸葛亮要做什麼呢?

諸葛丞相事必躬親,有太多事要做了。他派了趙雲帶了一萬兵馬出斜谷,故作疑兵。自己統領大軍準備西進,肅清涼州——這樣的工作涉及到軍事、政治、經濟,也只有他親自去做才會安心。

(馬謖:盡信書,不如無書)

可是好死不死,一個唾手可得的軍功,竟然被馬謖按照兵書上的說法給折騰沒了,捎帶著還有諸葛亮好不容易積攢的一點家底——2萬兵馬只回來2000多人。馬謖按照兵書上說的,要居高臨下,佔據地利,絕山依谷,所以他放棄了山間谷地,上山紮營。張郃探馬聽說諸葛亮派了馬謖來擋魏軍,當時一愣,心說這仗可以打了。不多時,探馬再有回報,說馬謖軍都已經上山紮營。張郃立刻起身,帶領騎兵猛進狂飆,生怕馬謖回過味來。司馬懿聽到探馬回報,也著急忙慌地點起兵馬,快速突進,搶奪軍功。

諸葛亮收到王平送到的陣圖,情知馬謖要壞大事,立刻交代信使發出軍令。數天後,心繫前線的諸葛亮等來了一身血汙的王平,已然知道前線軍情崩壞,北伐大業毀於一旦。

雖然此時諸葛亮還有8萬士兵,與張郃、曹真的6萬人相比(可能會吸收一些蜀漢降兵),仍然有一戰之力。然而,戰機已失,曹魏通向涼州的通道已經打通,諸葛亮與魏軍相持不下時,魏國援軍到來後將會更加不利。萬一弄險失敗,蜀漢就會有亡國之虞。

諸葛亮揮淚斬殺馬謖,自請貶官三等,安排退軍事宜,將三郡軍民數千家都給遷移到漢中,這其中就有姜維,算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一點收穫吧。


而知而行


地球是圓的,條條道路通北京,古代人行軍打仗也是多個渠道進攻,並非單純街亭可進取!

打仗是千變萬化,很多時候總是顧此失彼,想要面面俱到的防禦是很不現實的作戰方針,況且司馬懿最喜歡見縫插針專找蜀軍防守薄弱地點。

諸葛亮的軍隊分佈陣容自然較為分散,其目的也是意在首尾呼應,若遇強兵也不會全軍覆沒,諸葛亮首先要守住主力部隊,分身乏術,哪裡敢隨便往街亭屯主力,況且司馬懿是看菜吃飯,也並非一定要攻取街亭,鄧艾都懂得偷渡陰平,司馬懿也會另作打算,馬謖若敢當道紮營與王平共守,司馬懿也未必敢冒然攻取,但也並非無計可施,若重兵猛攻,勝敗也是未知數!

所以不能一味埋怨諸葛亮沒有親自把守,戰爭時期,每個關口都很重要,無法預估司馬懿怎樣巧取豪奪!但馬謖自然遠非司馬懿對手,若看到諸葛亮親自把守,司馬懿也會往別處攻打!或者堅守不出跟你耗,那又如何?


知足常樂6144539457


街亭是通往漢中的交通要道,如果讓曹魏佔領,就會截斷蜀軍糧道,糧草供應不上,蜀軍就會全線潰退,街亭位置雖然重要,但蜀軍若在要道紮營堅守,魏軍插翅也難飛過,所以當馬謖請求去守街亭並立下軍令獎時,諸葛亮便同意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又派上將王平一同前往,然後又派趙雲領兵出箕谷做為疑兵。佈置妥當,諸葛亮準備率大軍出斜谷,去打郿城,如果能攻下郿城,長安就能拿下了。可誰知言過其實、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不在要道紮營堅守,更不聽王平的勸阻,而是將營寨紮在了山上,魏軍一到便截斷水源,蜀軍便不戰自潰了,結果導致全軍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晟人後人


章節中,守街亭的是馬謖,諸葛亮的弟子,對於其諸葛亮還是報有很大希望的,只不過其沒經過實戰,一切都是在理論層次的,所以諸葛亮安排了王平等穩重的老將輔佐,但歷史結果擺在那,不容辯解!

再說,當時的街亭是一箇中轉站,要道,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蜀軍主力,中軍所在,諸葛亮作為軍事負責人必須和中軍在一起,在當時面對的是司馬懿,除了他,沒有任何人可以壓制司馬懿。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都是把尖刀,都在尋找雙方的致命點,看的就是誰更快,誰更能抗,戰場形式瞬息萬變,不可能原地待守,如果說諸葛亮就在街亭等司馬懿的話,司馬懿會乖乖跟諸葛亮耗嗎?這是不可能的,諸葛亮等不起,孤軍深入,糧道千里,這是更愚蠢的選擇!


凡人65453510


第一打街亭的是張郃,第二打街亭張郃冒著很大的風險,第三街亭沒有這麼重要,地位要在主力大軍和趙雲偏師之後。第四如果單單防守對於馬謖這個級別的我覺得難度不會太大,馬謖想要進攻,把兵力放在進攻的位置而不是防守位置是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如果非要挑一個人,王平是最合適的人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