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賤民」是如何產生的?

肖正餘


稍微瞭解一點歷史的都知道,在印度實行的是種姓制度,分為高級種姓和低級種姓,有人可能以為賤民就是低級種姓,其實不然,賤民是在低級種姓之下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的種姓制度裡面,賤民還要細分幾個等級,目前根據數據來看,在印度有25%的賤民,他們的生活是非常悲慘的。

賤民在印度人看來,永遠只能從事最卑賤的行業,一般情況下賤民只能幹以下幾個工作,打掃街道,清潔廁所,理髮,洗衣服,捕魚,收拾皮革。這些在印度人眼中就是低賤的職業,只有賤民才能從事。至於賤民是如何產生的,所有的歷史學家都會回答三個字:不可考。

因為歷史太過久遠,沒人知道賤民到底是怎麼選出來的,不過歷史專家們的猜測大致分為以下幾點,第一個賤民可能是印度最早的原住民,這些人犯了罪,便被算成賤民,第二個那就是他們是戰爭中的戰俘。在印度種姓等級不同雙方是絕對不能接觸,更不能結婚的,如果結婚的話即使是最高級的種姓,只要他的另一半是賤民,那他們這家人世世代代都是賤民。

在印度人眼中種姓制度非常重要,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低級種姓人家的女子,因為看不下去賤民如此勞累,就去為其倒了一杯水,被其公婆看到後,將她帶去河裡不停的洗滌身子,然後送往神廟讓其懺悔,即使現在,賤民在印度也是非常悲慘的。

現在的賤民即使有錢,都不允許穿鞋子,在印度沒人會去接觸他們,舉個例子,在公開場合,賤民永遠只能站著,哪怕周圍都是座位,他們也沒有權利坐下去。曾經有人去採訪過賤民,問他們的理想是什麼,他們的回答是希望下輩子投胎去高級種姓。隨著印度的獨立,賤民已經可以接受教育,這是他們改變命運的機會,可惜的是,基本所有賤民都因為現實的原因,無法去上學,真能改變命運的寥寥無幾。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首先提個問:為啥一個村落裡的巡查者一般是賤民?答案在回答的結尾揭曉。


根據公元2世紀左右的《摩奴法論》,賤民的產生應該是和通婚有關係的:

10.12. 首陀羅與吠舍姑娘、與剎帝利姑娘和與婆羅門姑娘所生的 是雜種姓阿約格弗、剎德利和人中最低賤者旃陀羅 。

10.24 諸雜種姓產生的原因在於諸種姓間的通姦、娶禁止娶的女子和放棄本業。


種姓制度對社會各個階層最典型的隔絕,體現在對婚姻上。在現代印度社會,尤其是在德里、加爾各答等大城市,不同種姓的人可以共餐,可以共同工作,但是不同種姓之間通婚的障礙還是沒有消除。


但是一個事物的產生,往往原因是很複雜的,不能只從一個角度去理解。我個人認為,賤民階級的形成與職業的分化有關係的。印度的種姓制度除了有瓦爾納(Varna)制度,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這四個階級的大體劃分之外,其實還有闍提(Jati)制度,即每個階級內部都包含著無數個小的副種姓,這些種姓都和職業有關。


賤民的不潔淨,是宗教意義上的。印度教認為凡是和屍體、糞便,還有來歷不明的人打交道的職業,都是很不潔的,會讓從事這個職業的人變得不潔淨。於是一個不淨的人,大家就應該理他遠點,以免使自己也變得不潔。於是所有低賤的、骯髒的,和殺生有關的種姓,都被劃入了賤民。



闍提製度對現今印度社會的影響,其實是比瓦爾納更深的。它的分化非常細緻,細緻到連在一個村裡當警衛的應該是什麼種姓,掃廁所的應該是什麼種姓,都規定得清清楚楚。它也非常地固化,結果掃廁所的人就世世代代地掃廁所。於是這個種姓的賤民永無出頭之日了。


回到開頭提的那個問題,因為村落的巡查者要跟各種來路不明的人,還有其他賤民打交道,所以自己也被汙染成賤民了。真是悲壯啊......


味論天竺


印度實行種姓制度。印度人有四個種姓代表了四個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第一種姓僧侶,是婆羅門,地位最高,第二種姓王公貴族等,第三種姓商人,第四種姓農民,地位最低。在種姓之外還有一種人叫賤民。他們的沒有社會地位,最被歧視。賤民的來源已經無法查證:有說法是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印度本地土著居民被劃分賤民。生是賤民,世世代代為賤民。賤民不可以和其他種姓通婚,如果通婚的話,其後裔皆為賤民。賤民不能接受教育,賤民在街上也不可以穿著鞋子,在任何地方也必須站立,即使周圍有很多空的座位。在宗教意義上說,他們甚至不能算人。

種姓是世襲的,賤民永遠是賤民。很長時間已來,種姓制度對印度人的生活和習慣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存在,尤其農村情況嚴重。

賤民有很多事情不能做,賤民在公交車上不可以座座位,只能坐三輪車,印度火車經常開掛的原因的在這裡可以得到解答。

不可思議的是這種反人類的制度在印度持續3000年之久。沒有人能夠理解,很難想象在印度這個號稱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中,還存在著人種等級制度。

要解決印度賤民問題,就要廢除印度種姓制度,廢除印度種姓制度是寫進印度憲法的,但實際上種姓制度依然存在,這是印度宗教的傳統,從觀念上很難改變。現在印度種姓制度是廢而不除,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這種觀念,數千年的傳統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廢除。


環球網


印度賤民,印度語翻譯為:“不可接觸者”,是印度種姓制度中不屬於任何四種種姓的人,他們被看做是低於任何四種種姓。他們自己自稱為“被壓迫的人”,即達利特(Dalit)。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印度目前有1.67億達利特人,佔總人口的16.2%,賤民在傳統的印度社會中只允許做被認為是非常卑賤的行業,比如掃街及清潔旱廁等。

傳統上,達利特被認為是骯髒的,並且這種骯髒還可以藉由接觸傳染給別人,因此他們要躲大家遠遠的。一位女子只是因為向一位達利特人給了一杯水,而被家公家婆帶到河裡脫光衣服,並被送到廟裡接受酷刑和悔過。父母雙方只要有一個是達利特,那麼後代必然是達利特。

他們走路要避著人,因為他們不能讓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更有甚者,有的人帶著掃帚,邊走邊掃掉自己的腳印。他們為村子的人工作,卻不允許住在村子裡;他們不能到村子的井裡打水,小孩就算能上學也必須上專門的學校。

即使現在,賤民在街上也不可以穿著鞋子,在任何地方也必須站立,即使周圍有很多空的座位。有人因為航班上有賤民而拒絕登機,導致飛機延遲起飛。

印度種姓制度非常古老,源於印度教(早年叫婆羅門教,後來經過商羯羅的宗教改革後,成為印度教)。印度教的核心就是種姓制度。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度,而印度教徒佔大多數,數量超過10億。印度教本身也非常古老。宗教在古代就是統治的工具。在宗教國家,除了生產活動,人們會在宗教祭祀上花費非常多的時間,整個國家的生產和生活都是圍繞拜神為中心展開的。因此婆羅門作為祭司,就成了人和神的媒介,擁有最高的地位。而剎帝利則是保護婆羅門的武士。吠舍是工商業者和農民,負責供養婆羅門和剎帝利。首陀羅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他們主要是負責伺候婆羅門和剎帝利,類似奴隸。

只要所有人都相信印度教的核心教義(因果報應和祭祀萬能),這套制度就能很好的維持下去,事實也維持了3000多年。

在這套體系下,最大的懲罰莫過於被踢出體系,賤民其實就是被踢出這套體系的人,他們被剝奪了參與這套體系的權利。我們可以很容易猜測到什麼樣的人會被踢出這套體系。

首先就是那些企圖推翻這套系統的人,也就是這套體系的敵人,無論是內部的反叛者(印度一直缺乏反叛精神也可以視作這套體系的成功)還是外部的敵人(當然是指被打敗的敵人)。

其次,就是觸犯了這套體系內部規定的人,比如一些罪犯,權力鬥爭的失敗者,不按規定通婚的人等等。


dr迷蝶夢


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獲得勝利之後為了鞏固這個結果,以婆羅門教的方式來確定五大等級。

上品等級都是白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分別對應是神權祭司,世俗軍政貴族,工商企業主吠舍。下品等級為黑人奴隸的首陀羅。

不可接觸者的賤民,主要是戰俘,罪犯,反抗種姓者,非法跨種姓婚姻者。

前面三類很好理解。重點說明,其實婆羅門教與印度教都對上三品級通婚給予了後門,也就是允許低種姓的吠舍嫁給剎帝利婆羅門,也允許剎帝利嫁給婆羅門。當然,要求就是女子攜帶大量嫁妝。婚後,該女子及其子女將隨同丈夫的種姓。

神權在手就是好。如此婆羅門就可不費吹灰之力得到更多財富。下二級花費精力剝削掠奪的財富不動聲色就轉移到自己階層了。

吠舍願意嗎?當然願意了。同種姓通婚,還不是要給嫁妝的。

所以印度教禁止的是女子低嫁。更不允許上三等級與下二級通婚,比如婆羅門敢與首陀羅通婚,直接就打到賤民。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目前大城市聚集大量的人口,人們也不在將種姓掛在嘴上。低種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這些進展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

原因何在呢?

不是一人一票嗎?

城市中可能稍微好些。但在廣大人口居住的農村依舊無法改變。

比如,一個村莊,成年人口2000,其中一半人口為土地最多的婆羅門做工做佃,選舉日婆羅門老爺宣佈說,你們去把選票領來交給老爺我來幫你們填。老爺說話比法律有效啊,這個婆羅門實際就掌握最少1001票,當然會投給婆羅門競選者。而不會是其他等級。

所以,目前大約4500萬,人口占比3%的婆羅門階層就掌握印度全國50%議員,70%的行政司法職務,還有約50%的社會總財富。其他等級如何能夠翻身?


四川達州


大約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雅利安人經興都庫什山脈各個隘口進入印度次大陸。在與當地土著的戰爭中取得印度五河地區的主導權。

這些原本生活在這裡的土著都是原澳型人和後來遷入的達羅毗荼人(西方人稱之為古地中海人)。包含達薩人,達休人,帕尼人。其中的達薩人驍勇善戰,讓雅利安人十分痛恨。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前,吠陀經開始編撰,到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前六百年時出現了種姓的劃分。最早的種姓是以二分格的方式劃分的,即雅利安人種和非雅利安人種。達薩人被直接認為是非人(妖)。

這種劃分方式簡單粗暴,但在後來得以修改,出現了現在的四分格式的劃分。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劃分的依據為皮膚的顏色,即梵語中的“瓦爾那”

婆羅門為梵天大神口中出生,從事宗教祭祀,以白色代表。

剎帝利由梵天大神雙臂生出,代表武士階層,以紅色代表。

吠舍由梵天大神雙腿生出,代表手工業者和農民,以棕褐色代表。

梵天大神的雙腳則生出首陀羅,代表達薩人和達薩人與雅利安的混血後代,以黑色為代表。

前三類為再生人種,首陀羅則不是,沒有來生輪迴為人的權益。

大約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種姓又開始了新的變遷。此次變遷增加了亞種姓,梵語稱之為“she提”(抱歉輸入法沒這字)使原四大種姓又細化出四十五個亞種姓出來,並增加了賤民階層。也就是大概在印度十六國爭雄時期,雅利安人向南征服時的當地土著,當時統稱為“旃陀羅”(實際旃陀羅是其中一個被征服的土著民族)。為保證其已有種姓特權,這些被征服的土著全部被劃分到了賤民階層。(以上全憑記憶在手機上手動輸入,如有偏差請斧正,勿噴)


人海港灣


我不太同意另外幾個答案。之前在悟空問答回答過類似的問題:https://www.wukong.com/answer/6486692834450604301/

再貼一遍吧:

雖然非常難,印度的賤民並非沒有翻身的機會。和很多人想得不一樣,種姓也並非完全不可改變。

我去印度了好幾次,印度人都很愛聊天,卻他們不太願意和我們談種姓。但在印度人內部,常常對這一制度加以批判。比方說這個:

這是2013版《摩訶婆羅多》電視連續劇中的一段。《摩訶婆羅多》相當於印度的《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圖中的人物叫毗溼摩,是一個剎帝利,導演借他之口狠狠的批判了一嘴種姓制度,片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印度的世俗精英階層對種姓的反思相當多,批判也相當狠,否則不會立國時立法廢除種姓制度。

然而,到現在印度的種姓制度還並沒有消滅乾淨。印度中央政府軟弱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層的原因恐怕是:種姓不只是一種人為的強行劃分,它更是一種經濟上的關係。

我們中國人對種姓的認識,大多都源於中學課內課外書籍中的描述。書中引用《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說人分成四類:“原人之口,生婆羅門/彼之雙臂,長剎帝利/彼之雙腿,產生吠舍/彼之雙足,出首陀羅。”有點見識的人都知道,在4種姓下還有個更低的賤民。

然而,種姓制度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分成這幾大類,而是在內部分成若干種亞種姓。在一個原來沒有種姓的地區建立種姓制度,肯定是統治者一開始劃分的。一開始劃分亞種姓,是從事同種行業的人天然成為了一個群體,或者統治者有意將部分人固定成某一種行業。比方說,現在的印度總理莫迪,就是古吉拉特邦的Telighanchi種姓,這個種姓是賣油的,在首陀羅裡算高,在吠舍裡算低,總之是一個低種姓。

但即使劃分好種姓,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有一些鬆動。即使在等級森嚴的古代,一個低種姓的人如果運氣好還特別拼搏,有沒有可能改變自己乃至家族的命運,成為一方豪強呢?當然可能。

《摩訶婆羅多》裡有個大英雄叫迦爾納,他的養父是蘇多種姓。蘇多是剎帝利男子與婆羅門女子所生下的後代,這種低男高女的婚姻叫“逆婚”,生下來的孩子直接變成賤民。然而,迦爾納他爹是國王的車伕,其實算相當有錢的人了。

一個地方,如果出現了一個很強的人,帶動了家族的發展,運氣夠好幾代都這麼順,那怎麼也會成為一方強有勢力的家族。如果有這麼一個種姓,在一個村子裡聚居,然後變成這片區域裡最強的一群人呢?這就出現了宰制種姓這個概念。

所謂宰制種姓,即村落中,某一種姓的人數最多,擁有最多的土地,從而得到了主導權。這樣的主導權,可不管你是什麼種姓,你的種姓多高多低。你強,你人多,你有錢,你就厲害。

既然實際上很厲害,那麼,能不能提升自己的種姓?轉變的方法其實不少,可以學習高等種姓的生活方式,來證明你更高貴,這叫做“梵化”;可以直接賄賂或者迫使婆羅門授予自己更高的地位。這也導致一些亞種姓在不同的地區地位不一樣。莫迪的種姓Telighanchi就是如此,他們在有的地方被當成首陀羅,有的地方被當成吠舍,甚至在有的地方被當成剎帝利。

尼泊爾是一個巨型的例子。現在尼泊爾的主體民族是卡斯人,他們在大約700-800年前獲得了尼泊爾的統治權,接受了印度教。在此之前,他們不信印度教,不按印度教的方式生活,因此被印度世界視為低等人、野蠻人。但是,當他們獲取了政權之後被集體授予了婆羅門和剎帝利的種姓,導致到了現在,卡斯人裡高種姓的人比低種姓的人多很多,這在信印度教的民族裡較為特殊。(下圖中,Bahun種姓是婆羅門,Thakuri和Chhetri都是剎帝利。)

在這樣的狀況下,真正的高種姓自然讓人驕傲,但只要不是一低到底,在較低的種姓中大家並不會特別在意自己的種姓究竟有多低,而更在意自己是不是有特權。有這樣一個例子:印度法律規定,印度政府裡會有固定的多少個位置給低種姓人群,這其實看起來是個不錯的平權規定吧?但在2008年,拉賈斯坦邦的Gujjar種姓人群鬧過遊行、暴亂,訴求特別奇葩——要求政府認定他們是低種姓,從而獲得更多特權。

同樣,一個賤民也有可能通過類似的過程來提升種姓。

但不幸的是,前面說了,種姓制度是一個經濟性的關係。種姓低,經濟條件差,擁有的資源自然就少,還受歧視,向上流動的大門幾乎就打不開。這是最可悲、最無奈、最悲劇的事情。

這樣經濟上的階層固化是最可怕的事情——無論是印度賤民的遭遇,還是其他國家被固化的窮苦人群的困境,都是如此。


花落成蝕


印度“賤民”的產生有很多的歷史原因,從最初的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原住民開始實施嚴格的種姓制度開始,到印度教的興起,使得印度種姓制度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再到印度的各個歷史時期政府層面通過立法來維持這種種姓制度的延續,印度各階層儼然已將種姓制度當做了自己的民族傳統。這從印度教的教義中可見一斑,嚴格遵守四種姓制度!各種姓不得通婚,低種姓沒有受教育的權利,通過這種宗教與立法的形式得以貫徹整個國家與民族,即便不時有人士對這種制度提出異議,但低種姓民眾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根本不具有發言權。


種姓制度的存在顯然已經高度影響到了印度的發展。

在全世界範圍已然開始對平等與人權廣泛關注的新世紀裡,印度種姓制度還能保有頑強的生命力,不免讓人感到荒誕滑稽,又讓人嘆息。


不牢靠的土豆


最早是雅利安人建立的社會制度,後來經過孔雀王朝,伊斯蘭教統治者和英國人發展及肯定,。以印度教解釋將人分成4個等級婆羅門是神的嘴,負責解釋教義,為僧侶貴族。剎帝利是神的手,為軍事和行政貴族,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吠舍是神的大腿,是普通人,主商業,管掙錢和交稅。首陀羅是神的腳,印度次大陸原住民,主要做傭人和工匠。賤民和神沒關係了稱為不可接觸者,只能幹最低賤骯髒的活。


James6713


印度賤民現象的荒誕不經與冥頑不化,本身即是所謂印度古老文明的嘲諷與顛覆。其實,這一浸透於血液、滲透於骨髓的社會歧視,宛如今日處處所見:左手舔食美,右手挖矢淨。人未出孃胎,貴賤已分明。我曾以手抓、刀叉和筷子三種餐具,與歐美印度朋友揶揄,哪種餐具進化距離飲血茹毛更近?結果我被賤內臺下狠狠踢腳,場面之尷尬自是不言而喻。賤民社會可惡!賤貴自身可悲!印度的有聲有色大國奢望,先從右手吃飯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