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很少偷懶

我在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有一個小朋友邁克,今年剛上大學一年級。芝大經濟系諾貝爾獎得主雲集,是聞名全球的“芝加哥學派”的發祥地。在他的幫助下,我像一個大一新生一樣背起書包,走進他們的Liberal Arts課堂聽課。芝大的General Education在全美獨樹一幟。

我選了一門希臘思想史的討論課。本來我還想多選一些,但邁克建議我最好只選一門,從頭到尾聽下來。我聽了很不服氣。想當年,我在北大讀書時一學期至少要選十門課。邁克很直率地告訴我,他一學期只選了五門課,已經快要崩潰了,我將信將疑。

果不其然,這門課的難度極大。學生平均兩到三個星期要讀完一本像柏拉圖的《理想國》這樣的著作。一學期下來大約要讀四本原著,還不包括補充閱讀材料。學生在課後必須要讀原著,否則既不能完成作業,也無法參與課程討論,而這些會統統計入學生的最終成績。

上完課後,邁克帶我到食堂去吃飯。他幾乎是連跑帶顛地取完東西——順帶幫我也取了午餐——坐下之後就從書包裡拿出書和筆,一邊吃一邊在書上寫寫畫畫。

匆匆吃完飯後,邁克對我說,下個星期他會非常忙,因為要開始期中考試了。這些期中考試會一直持續到學期結束,也就是說,是和期末考試連在一起了。

那一瞬間,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邁克以及其他芝大的學生那麼忙,以至於幾乎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

芝大學生很少偷懶的首要原因是選課制度。學校規定,學生選課是自由的。但在本科一二年級的Liberal Arts課程中,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課程都有相應的學分要求。最重要的是,在學生的選課目錄中,小班討論課必須要達到一定比例。如果說,上大課時學生還有可能偷懶的話,那麼,在十來個人的小班討論課上就無論如何也偷不了懶。

目前,國內許多大學也實行了自由選課制度,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課程也提出了學分要求,但僅具其形。實際上這些課程的單位課業負擔並不大,對學生的智慧和思維並沒有提出強有力的挑戰,很難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這就是學生們自己形容的所謂“水”課和“水”系。

邁克告訴我,芝大學生很少偷懶的根本原因在於,上芝大的費用太高,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接近6萬美元。因此,在芝大學習的每一天,上的每一堂課,都可以相應地折算成學費。因此,每個學生都鉚足了勁兒拼命地學習。對於那些依靠獎學金讀書的學生而言更是如此。

我原來以為,美國頂尖大學學生很少偷懶是因為他們實行“寬進嚴出”制度,淘汰率高,在過程中迫使學生不敢偷懶。這可能是一個誤讀。實際上,對於美國最頂尖的大學來說,入學競爭極為激烈,條件一點也不“寬”,許多大學的淘汰率並不算很高。芝大也是如此。儘管學校非常重視學生培養質量,但通常情況下,也不會太難為學生。只不過,對學生而言,如果成績單上都是C的話,不要說自己看著不好意思,在就業時也會喪失競爭力。

美國頂尖大學學生很少偷懶這一現象,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是和美國的私立大學制度、就業市場的多樣性以及社會誠信等緊密聯繫在一起,不可分割。

一意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