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奧地利爲什麼沒有成爲一個國家?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這是個棘手的問題,往小了任選角度都可以拉扯出個子醜寅卯,又免不了終有盲人摸象之嫌;往大了這牽扯到上帝擲不擲骰子歷史能不能被解釋唯物還是唯心的大是大非。下面僅對目前流行種種合併論的論據進行逐一分析,以饗各位看官。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語言:同樣屬於德語區,為什麼沒有人認為瑞士北部、列士敦士登應該和德國合併? 語言的一致並不代表互無嫌隙之虞,畢竟只有語言相通才能吵得起架。想象的共同體有時候純屬腦補,同床異夢的真相是殘酷的:比如瑞士已幾乎成為全歐洲最反感德國人的國家,特別以德語區的蘇黎世最為“反德”,被視為“來搶工作的”德國人在瑞士遭遇服務員冷臉甚至路人的辱罵屢見不鮮。(Carega 2010; Schwarze and Hansen 2014)。據說聖加倫大學曾發生過一次德國學生和瑞士學生的口水戰,德國學生罵瑞士學生是鄉巴佬,瑞士學生罵德國學生為窮光蛋。作為奧地利第一大外國人群體的約18萬“Piefke”德國人(Halbhuber et al. 2018),同樣也不甚受當地人待見,被視為“來搶大學入學位置的”“限額-難民(NC-Flüchtlinge)” (Hoffmann 2016),更被貼上頑固傲慢自閉等負面標籤(Ötinger 2017) ,據說這種對德國人的敵意可以追溯到普奧戰爭時對普魯士人的揶揄。越是滿嘴反歧視的白左聖母對德國人的攻擊和歧視往往更加嚴重。奧地利人甚至還拍了一部專門用來諷刺德國遊客在奧地利的電影《德國佬傳奇(Die Piefke-Saga)》(Czernich 2017)。據調查,在瑞士居住得越久的德國人對瑞士的看法往往正面,但在奧地利住得越久的德國人卻往往越討厭奧地利(Reichel 2017)。當然,歧視也是分等級的,和奧地利德語方言比較接近的拜仁、其次是南德人民在奧地利會更容易被接納一些,真正的“Piefke”果然還是那些操著刺耳的標準德語的北德佬。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文化:維也納的市中心可以找到歌德和席勒的塑像,德國的城市裡常常有莫扎特(關於莫扎特的國籍歸屬,曾引發德奧兩國報紙激烈的口水戰(Stiftung Haus derGeschicht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05))和舒伯特大街, 德國和奧地利同屬日耳曼文化圈,本身文化聯繫就極其緊密。特別是拜仁的啤酒節和豬肘子幾乎成為德國的象徵,而拜仁恰恰又和奧地利文化極其接近,無意中更加強了我們對於兩者相似的印象。但兩國的當代文化和政治風向區別其實是極其明顯的,套用一個網絡上流行的說法,德國人活在冷戰的時代,奧地利人活在弗朗茨皇帝的時代。冷戰雖然早已過去,但不少德國人依然精神緊張地活在那樣一種“非黑即白”的宣傳裡,綠黨和白左的道德綁架、青年學生的荷爾蒙上腦、壟斷媒體的洗腦宣傳、加上德國人愛抱團的傳統,形成一種高度壓抑而有毒的社會氛圍,社會新聞基本被左派暴力和難民犯罪佔據,一種默契的排外情緒因壓抑和自我正確而更加發酵。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維也納的歌德雕像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在德國的莫扎特雕塑

天主教信仰和意大利式的巴洛克風格深刻地影響了奧地利文化,新教倫理和法國古典主義則佔據著德國人的精神生活(Görlich 1967)。在維也納,人們卻很容易有一種被寵愛的幸福感,精緻的甜點,安靜的古老咖啡館,路人們行行匆匆互不打擾,絕不會讓你有一種作為異鄉人的唐突感,也許這就是Stephen Fry 所說的,擁有君主的國家的國民幸福感普遍要高一些吧。二戰時德國的大小城市被英美盟軍炸成廢墟,所以建築大多是新式或仿古而成,其次德國大部分為小城(連法蘭克福,老城區人口不過四千而已),跟精心規劃大氣磅礴、到處是優美雕塑建築、一戰前人口就超過百萬的帝都維也納比起來實在是無甚看頭(有時只剩下呼吸新鮮空氣了)。維也納的劇院樂團琳琅滿目,《音樂之聲》等經典劇目時時上演。維也納的文化多元也是封閉無聊的德國小城比不了的,東歐和土耳其人、華人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社區。加上發達便捷的公共交通,就作為旅遊和文化學習的目的地而言,奧地利相對德國的優勢是很明顯的。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人種:提到德國和奧地利,大家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日耳曼人,事實上這種定義是不準確的。奧地利人在人種和南德地區主體上同屬阿勒曼人,該民族由公元3世紀和5世紀遷徙而來的日耳曼部落(起源自作為易北河日耳曼人分支的蘇維匯人)融合了黑髮黑眼高鼻長顱的高盧羅馬人、當地黑髮黑眼短顱的阿爾卑斯人種而成,身高普遍較矮或中等(特別是女性)。加上後來奧匈帝國的歷史,奧地利人中亦融入部分東歐成分。德語區越往南,黑髮黑眼中等身材的特徵就更為明顯,特別是在瑞士人和奧地利人中,他們的體貌特徵和擁有所謂“純種雅利安特徵”金髮碧眼身材高大的北德人(屬北海日耳曼人、萊茵河-威悉河日耳曼人)區別已相當明顯。因此也就有了那個經典笑話,出身奧地利的元首希特勒的長相一點也不“雅利安”。走在維也納的大街小巷很容易就能發現當地人和德國人長相的區別,奧地利女性大多體型更為豐腴、臉型更為圓潤,男性則衣著更為考究。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歷史:不少論及德國和奧地利關係的網紅文,開篇都是標準“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體,從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開始論證起德國和奧地利的統一性,這其實是對西歐歷史的一種誤解。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雖然日耳曼蠻族如主要屬於東日耳曼的哥特人、赫魯利人、魯吉人和斯基里人曾經多次洗劫羅馬,但真正徹底取代羅馬人成為歐洲的征服者是羅馬的盟友——來自高盧的法蘭克人。隸屬萊茵河日耳曼人的法蘭克人和東哥特人結盟,打敗東邊的阿勒曼人、薩克森人、此時佔據意大利大部作為蘇維匯人分支的倫巴底人等各個其他日耳曼部落,征服日耳曼尼亞, 維護教皇權威,最終在羅馬帝國的疆域上建立起了強大的法蘭克帝國,法蘭克貴族成為歐洲各地的統治者。拜仁和今天奧地利西部的克恩頓地區由查理曼大帝在788年征服,位於今天奧地利東部的阿瓦爾部落則在796年被查理曼大帝打敗而成為法蘭克王國的附庸。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查理曼大帝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凡爾登條約》使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墨爾森條約》使中法蘭克王國被瓜分。西法蘭克王國被卡佩王朝取代,東法蘭克王國則被薩克森王朝取代。儘管先祖系加洛林王朝派駐薩克森的法蘭克官員,薩克森王公依然自豪地宣稱自己是當年帶領薩克森人反抗法蘭克人及查理曼大帝的首領維杜金德的子孫:捕鳥者亨利的王后瑪蒂爾達是維杜金德的直系後代(Schmid 1964),並開始分封自己的親屬為大公,對王國內諸侯進行換血,儘管如此,雙方矛盾依然重重,反叛此起彼伏。955年,奧托一世率領拜仁、施瓦本、弗蘭肯等東法蘭克帝國諸侯在第二次奧格斯堡戰役中徹底擊敗長期前來侵擾的馬扎爾人(此役後馬扎爾人轉為定居,建立匈牙利),在戰場上,日耳曼領主們按風俗用盾牌抬起了奧托,擁戴其為皇帝。962年,薩克森王朝的二代君主奧托一世在意大利被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972年,拜占庭帝國皇帝約翰一世最終承認了奧托的西帝國皇帝頭銜。強調自己的“本土化”成分和教皇授予的王冠,只是並非出生加洛林皇族(西歐貴族最重視血統和傳承)的薩克森王公用來正當化自己的權力、壓制其他野心勃勃的東法蘭克貴族的政治工具而已。而由西法蘭克王國而來的法蘭西王公們不但輕蔑拒絕教皇主動要求給自己加冕的邀請,甚至還曾直接把教皇擄去法國當了“阿維尼翁之囚”。難怪後世的伏爾泰會揶揄其“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這種拉大旗作虎皮的招數在貴族史上屢見不鮮,比如哈布斯堡的魯道夫四世,和當時的皇帝查理四世拉關係失敗,乾脆自己偽造一套據說是1228年由亨利七世以及之後幾位皇帝簽發的文件,宣佈奧地利為大公國。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事實上在中世紀並不存在所謂的德意志民族和國家概念,而是殖民全歐洲的各個法蘭克貴族家庭通過聯盟形成的大致勢力範圍而已。所有的貴族特權都可以不斷追根溯源到最早的法蘭克王國,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不僅德國和奧地利應該合併,全歐洲甚至加上英美的海外領地都可以合併。更令人啞然失笑的是,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而歷史上條頓騎士團國和他的日耳曼繼承者普魯士王國卻從來就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鏡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

1848年民族之春,民族主義思潮席捲全歐。真正作為民族國家的德國,實質上最早只能從普魯士統一德國的1871年開始算起,而奧匈帝國從一開始就不屬於這個整體,甚至是作為被否定的對象(多民族的舊封建王朝)而存在的。所謂的“第一帝國”只是穿鑿附會的民族神話而已。1918年一戰戰敗,老舊的帝國終於不堪多年的縫縫補補,奧匈帝國土崩瓦解,原奧匈帝國的德語區出現泛日耳曼主義思潮,大德意志人民黨(該黨成為戰後的奧地利自由黨的前身)主張德奧合併,獲得朝野左右政黨的一致支持(連實證法學家漢斯·凱爾森都在《奧地利國家法》一書中描述了這種強烈要求德奧合併的時代精神(Kelsen 1923)),合併法案都已經兩國的國會通過,但依然被英法協約國阻止。直到20年後的來自林茨的小鬍子逼迫奧國組織公投,合併夙願終於得償。由於第三帝國的黑歷史,奧地利民眾和媒體在戰後都有意識地極力和作為負面象徵的德國進行切割,從而塑造奧地利的正面形象。支持德奧合併的大德意志、泛德意志主義也因為和納粹主義的歷史關聯,而成為諱莫如深的話題。二戰後的兩國漸行漸遠,德國通過歐盟和北約成為西方的一部分,奧地利則保留著永久中立國的地位,並越來越通過和德國人相區別來獲得自身的身份認同:學校裡的德語課改名為“教學用語”,德國文學作品被奧地利作家的作品所取代,不用德國人的杜登字典而用“奧地利字典”,等等。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沒有成為一個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