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元青花從不落大元××年制款?

一位瓷器收藏愛好者拖著巨大拉桿箱進了門:兩隻汝窯天青釉蓮瓣式溫碗、一件汝窯天青釉盛世寶鼎、一件元青花人物紋執壺……相繼擺上鑑寶臺,古陶瓷高級鑑定師劉志成連連搖頭,收藏者卻堅稱他的藏品均經國內知名鑑定家看過,劉志成無奈評價:“且在吃藥呢。”

真相,元青花從不落大元××年制款?

器型古里古怪的臆造品,為何被收藏者奉為至寶?一件有著“大元至順年制”題款的青花盤為何就可以初步判為贗品?

 

瓷器收藏中,因為存世量稀少和巨大的利益驅動,同時在收藏愛好者中普遍存在“撿漏”心理,致使市場上本應為珍稀的宋代單色釉、元代青花瓷和明代成化彩瓷成為造假重災區,贗品氾濫。

炙手可熱的元青花是不是像市場中那樣隨處可見呢?中國藝術品鑑定與評估委員會常委、CCTV國際頻道《精品收藏》欄目鑑定專家王勝勇老師表示,元青花瓷器存世極為稀少,目前,在國外各大博物館有記載的元青花瓷器有200多件,國內有記載的元青花100多件。而頗受藏家推崇的元青花人物紋瓷器,目前已知確定的國內約有八九件,在世界範圍內,也僅有30幾件。

以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為例,該文物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出土於南京江寧縣觀音山明朝開國功臣沐英墓。上世紀50年代,沐英墓被盜,才使這件稀世珍寶面世,後經文物專家鑑定,確定屬一級國寶,目前收藏於南京市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2005年,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瓷罐拍出了相當於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而“蕭何月下追韓信”,瓷胎質地、青花髮色,都更勝一籌,價值難以估量。

據瞭解,公益鑑寶活動十幾次,鑑定瓷器約2000件,尚未鑑定出一件確信無疑的元青花。

目前,已知的元青花瓷器,樂觀估算,也不過寥寥幾件。

落“大元××年制”款可以“判死”

真相,元青花從不落大元××年制款?

那麼,在市場中,我們該如何判定一件元青花的真偽呢?

判定一件元青花器,需要具備綜合專業能力,但也有一些基本的技巧,要從“看器型、看青料、看紋飾、看胎釉、看造型、看款識、聽聲音”,俗稱“六看一聽”入手。

從器型來看,元青花的器型多為罐、瓶、壺等大器件,採用模製,由頸、上腹、下腹、底幾部分,分斷拼接而成。靠溼胎接合,靠釉黏度接合,大器摸上去有擋手的感覺。小器型多為盤、碗、高足杯等。對於器型不規則、古怪的器物,藏家需謹慎提防。

元青花真品胎體厚重,遇到胎體太輕或太重時,都得格外小心。真品器件的胎有火石紅,呈古樸的火紅色狀,仿品火石紅有時過紅像漆紅色狀,而且生硬。

元青花真品為青白色釉,一般為樞卵白青釉、微青釉,白中閃青,仿品釉是乳白色或過於青色。元代大器多采用澆釉,有流釉現象。而八稜器和扁瓶多為拓釉,也就是用毛筆或刷蘸釉塗抹。除玉壺春瓶外,元青花的圈足施釉不到底,只有玉壺春瓶底部上釉,器物露胎處呈褐紅色,圈足不規則,彎彎曲曲。真品碗、盤類器物的底部無釉而且有乳釘狀突起,而仿品器物底部平整。

真品梅瓶口是上窄下寬的梯形,仿品梅瓶的口是直口型。真品圈足是外圈斜削的,這是元青花的普遍特徵,仿品圈足是框直的。

真相,元青花從不落大元××年制款?

此外,真品圖案紋飾密佈全器分佈,分多層次佈局,而仿品偷工減料,圖案較疏鬆。元青花的紋飾都為實筆繪畫,出現印花即為仿品。動物紋多為龍鳳紋、麒麟紋和魚紋。真品龍紋細身頭小,三爪、四爪,從已知的元青花器看,尚未發現五爪龍紋。植物紋中,牡丹紋作為主體花紋時,留有白色輪廓線。真品青花色澤(髮色)濃豔青翠和灰暗兩種豔色,均有鐵鏽斑,用手摸上去凸凹不平,仿品均為點彩、平滑、用手摸無凸凹的感覺。在元青花中,有時會出現粗料和細料混合用的情況,一般來說,元青花的進口細料(蘇泥勃青)畫纏枝紋,國產料(粗料)畫折枝畫。國產料中的平等青,青色淡雅,多用於明成化到正德年間,灰暗高雅的石子青,多用於明清青花,回青料又稱佛頭青,多用於明嘉萬時期青花器,此外,還有稍帶紅色的浙料青、康熙年間的珠明料等。

元青花真品寫的都是草書,但是都不寫款,多為記事文、許願文。落“大元××年制”年代款識的可以否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