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五行、五根、五尘、五蕴之间的联系

五行之间相互生克不止,生克是五行的本性,即如第七识末那识的“攀援、做主”本性如此。即五行任何一行都具有我生、我克、生我、克我、帮我之功能,因生克而产生果、产生“色、受、想、行、识”五蕴、产生八十八结使,生克不止则因缘不断,事物相续向前发展,由此产生我执、我见,以及各种身心内外人生现象。常人生存以“我想如何”、“我被如何”、“我在如何”即是反映。

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五行、五根、五尘、五蕴之间的联系

八卦、五行,对应“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色、声、香、味、触”外五尘,那么意识和内六尘、六识以什么来体现?因意识由如来藏生起后不能单独分别,末那识依意识之思心所,令藏识生出前五识,意识与前五识一起了别内尘,而五行生克关系即末那识,故五行本身既代表六根、六尘,又同时具备六识,生克则攀援执着之末那识发生作用。由此可知意识并非独立存在,是由境而起。

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五行、五根、五尘、五蕴之间的联系

五行并无自性,无非阴阳二气的变化现象。可知六根无常、六尘无常、六识亦无常。虽然无常,阴阳二气交搏,有无相生、质量互变的运动法则,却亘古长存不竭、非空非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本无来去、自体清净,即佛家如来藏之“能藏”功能;变化所现五行、八卦干支等等,即如来藏之“所藏”种子。

一个人命局中干支、五行是最小的信息单位,即如来藏中所藏诸种子。干支、五行并无自性、并无善恶好坏,由于相互生克之本性而产生恒执,攀援各种变化形成习气特点,所谓天赋性情。随着时空推移而干支流转,五行生克变化,业力所致,引发如来藏中各种染净业种生起作用,正报依报现前,产生吉凶祸福果报。若人勤于修道,即克服生克之第七识恒执攀援之心,改变后天之“缘”,从而改变命运果报,转化身心习气而渐入正觉。

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五行、五根、五尘、五蕴之间的联系

一念无明从何而生?从“我见、我执”而来,我见、我执即五行干支相互之生克力。如何断除无明烦恼?在于能得止,“知止而后有定”,不去恒执、攀援,即佛家之“以戒为师”,道家所谓“清静”。然止念只是修证功夫,非悟道究竟,宇宙万有无不在运动变化、生克消长之中。得止得定是为证悟“无中生有”、“第八识”的圆明妙心,不可落空有二边,并非求一个“止、定”的境界即为得道,昔日佛陀修成“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依然“知非即舍”,后学于此尤要注意。

干支系统代表整个世界,也代表一个人身。干支五行分别代表五脏、五根和前五识,也代表第六意识,干支之间的生克作用关系即末那识。一个修定得止的境界,并非将意识停住于“无记”、一片混沌的无思状态,因五行之“行”即“一切种子如瀑流”的业力,止于一念“清净无想”实际是第六意识自造的无想境界,依然是有为法,且堕入愚痴。五行之“业识种子”运行是阿赖耶识性境现量,本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来大定清明了彻。

修定先从第六意识止住分别思惟,证得清净的一面,得根本智,由定生慧观众生平等,破除我执即第七末那识,等于由见地到实修破除干支间生克影响之力,截断众流,不随物理、意识所转,而心能转物,转第八识和前五识,即“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

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五行、五根、五尘、五蕴之间的联系

虽然如此,一个人的八字命运是前生作业种子的现行,“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即使得道,行持依然如常人,安心命运果报种种,并精进勤修六度万行,儒家所谓“止于至善”。并非从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之外并无第四界,五行之外也并无第六行,只是福慧圆满、任意寄居而已。《华严经》“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还归于法界”。

三界不同,五行干支体现属性不同,无非唯心所现。声闻、缘觉乘证得“人无我”得自解脱,大乘菩提道则证得“人法二无我”之智慧成就,以愿力悲心造佛国世界。

阴阳五行之气无所不在,聚散消长,即如来藏能生万法,变现出三界。可知凡圣本心并无不同,只是染净诸业、智慧觉悟之区别。人人皆具佛性,欲得菩提正果自觉觉他,需识得本来面目、由持戒修定入手、次第修证圆满乃至成佛。

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五行、五根、五尘、五蕴之间的联系

看来,印度传来的佛家和中国本土之道家、易学、阴阳家所言,颇多一致。只是佛家偏重现象原理,详解出世解脱、菩提道修证次第;道家、易学则侧重观察总结、效法世间自然规律,以渐渐合乎形而上本体。如下面孔子的学易心得: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五行、五根、五尘、五蕴之间的联系

从五行属性的划分和生克制化规律,对应四季五方时空来看,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一套学问,应该是针对于地球、特别是北半球的产物,是先贤们立足于中国本土观察总结创建的学说,能够很形象地反映这一空间下的自然物理现象。佛家的“五大种”并没有如五行学说这样严密系统的生克制化规则,只是大体现象分类,但普适于大千世界。从这一点来讲,可以说道家、阴阳家着重于这个地球的物理自然法则,佛家则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真相。

固然,得道果位有大小之别。儒家修身养性和道家性命双修,在佛家看来只能是人天小果而不能成佛。不过做人且不能成功,又何谈成佛。故亦不可轻视儒道为外道旁门而加以蔑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