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爲何「以瘦爲美」?

原文@灰木蘭 載於中讀App

電影《瘦身男女》中有句臺詞:“像我們這樣的胖子,走到哪裡都會被叫作胖子,你知道我名字也沒用。”胖者,人所不欲也。

人們為何“以瘦為美”?

電影《瘦身男女》中有句臺詞:“像我們這樣的胖子,走到哪裡都會被叫作胖子,你知道我名字也沒用。”胖者,人所不欲也。它令人飽受歧視,喪失自信,性格孤僻,難有作為。翻開時尚雜誌,人會有種錯覺,彷彿只有身材完美的女神,才配遊走于田園牧歌式的景物間,享受不可理喻的奢華。一些胖人真誠相信,只要瘦下來,就能像《老友記》中的Monica一樣豔驚四座。事實果真如此嗎?

對瘦的偏愛,是現實生活中十分常見卻難於解釋的一種審美喜好,它並不一直是歷史長河或全部地域的主流。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有不少能做以胖為美的佐證。在唐朝,體態豐盈、面頰飽滿,無疑是美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也留下許多“珠圓玉潤”的倩影。由Jeanine C.Cogan等人進行的跨文化調查研究顯示,同美國佛蒙特大學的白人女生相比,非洲加納大學的黑人女生對自己的身材更滿意,節食者比例較低,不易罹患厭食症。“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人們都愛追逐罕有之物。不過,由於社會文化存在極大差異,物以稀為貴也有不同的表現。環肥燕瘦,各花入各眼,可能正是由於時代變遷、地域差異對審美有巨大影響。

在相對貧窮的國家和地區,胖與財富成正相關,被貼上生活優渥的標籤,令人賞心悅目。可對現代社會的大多數人而言,物質生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富足,食物供大於求,多數人不必從事重體力勞動,於是肥胖成為全世界的難題。即便在東亞,相對低脂低糖的飲食文化傳統也未擋住肥胖的腳步。因此,人們對纖瘦的普遍熱愛,便不難理解。

一時、一地、一民族對體形的有趣共識,體現出社會歷史文化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人的差異影響;多數人對審美的普世偏好,似乎意味著本能在血液中的悄然激盪。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人作為一種生物,其審美具有先天的一致性。諸如年輕、健康等對基因延續有所助益的特質,符合人類對美的想象。基礎代謝率下降等因素,會使很多人到一定年紀便開始衣帶漸窄,於是瘦就容易被看作是青春美的標誌。在多數情況下,瘦還意味著行動靈活、進退自如;現代醫學也證明,瘦人不像胖人那樣容易患上包括心臟病在內的各種疾病,因此瘦又被視為健康美的特徵。

瘦身是件辛苦寂寞的事,需要付出重如泰山的努力,不是每個人都甘之如飴。運動心理學家發現,許多人不愛健身,是因為看不到明顯的減肥成效,無法堅持。總之,自私基因的隱形力量和後天實踐中漸漸形成的對年輕、健康、自律的追求,也塑造著人們喜好纖瘦的審美取向。

Cogan等人的研究還表明,對於男性身材的審美,兩國學生基本相同;而對女性,美國女生偏好更瘦的體形,這種略嫌“病態”的審美又是從何而來?

過去,瘦一般只是對貴族女性的要求,20世紀中期以降,隨著時尚經濟、大眾傳媒迅速擴張,以瘦為美的趨勢一發而不可止地深入尋常人家。人對特定物體的知覺,取決於與之相比較的那個物體,心理學家稱之為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當你將自己與超模或明星相對比,難免自慚形穢。時尚業製造了超自然的幻象,重塑、強化著人為的高標準,殊不知,女孩兒們對 “骨感瘦”的渴望,可能僅是由於看到了永遠不會真正見到的少數人,參照了不現實的審美標準。

除了對比效應,以瘦為美也反映出“羊群效應”(從眾心理)的影響。當你看到越來越多的朋友都在曬卡路里、曬體重、曬健走公里數,或許會有意無意地擔心,自己無法同大多數人保持一致。智能腕錶、手環等能對健身時間、強度進行記錄分享的可穿戴設備應運而生,大行其道。這也強化了對比效應、羊群效應對人的影響,讓更多人對行動和展示趨之若鶩。在如今的中國,上至明星大佬,下到平民百姓,跑步健身蔚然成風,或許是以瘦為美的觀念給社會帶來的“正能量”。

“如何瘦成一道閃電”,是時下男女茶餘飯後常用的談資,每個人身邊都不乏不屈不撓拼命減肥的朋友。不過,《道德經》有句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審美是一件主觀的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美,美的標準還將處於變動之中。對瘦是否熱愛,愛到什麼程度,只是個人選擇。倘若你一定要瘦,希望你只是為了健康設法去掉多餘的脂肪。即便做不到,只要你的心靈不臃腫,沒有過多的苛求或慾望,便無需對體重斤斤計較。無論環境如何變遷,內心深處的美和可愛,始終會被世界溫柔相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