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需求側響應大幕開啓 售電公司如何參與?

電力需求側響應大幕開啟 售電公司如何參與?

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能源互聯網概念的進一步推廣,“需求側響應”一詞不斷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同時,由於電力市場改革的推進,需求響應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很大發展。電力需求響應將常態化運行併成為能源互聯網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支撐技術。 電力需求側響應是指在用電高峰時段或系統安全可靠性存在風險時,電力用戶針對價格信號或激勵機制做出響應,自覺、自願地調整其用電設備負荷以滿足電力系統可靠性、動態優化平衡及系統性節能減排的市場參與行為。通俗地講,電力需求側響應就是根據電網用電量情況,讓用戶自覺有效避峰,調整用能習慣。

據統計,今夏我國電力缺口龐大,最大值“將超過1000萬千瓦”,河北南網、山東、湖北、安徽、江西……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電。在國網公司印發的《關於做好2018年迎峰度夏期間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以政府為主導,切實做好有序用電和電力需求響應,全力保障迎峰度夏期間居民生活和重要用戶用電。

除了行政命令式的有序用電,市場化的電力需求響應近年來也在持續推進。大工業、商業、居民用戶均可以自願參與需求側響應,在高峰期通過降低用電負荷來換取一定量的補償。“通過市場化機制引導,用戶參與降負荷的積極性得到激發,這種調節方式未來或將成為常態。

可以說,需求側響應是電力市場良性運行的必要條件,在電力市場交易中,特別是現貨交易、實時交易體系下,需求側響應是一種靈活、快捷的響應手段,能對電力價格、系統運行在短期內產生影響,可以在短期內提高需求彈性、平滑負荷曲線等,在電力價格變化中,由用戶直接根據市場情況對自身負荷需求和用電方式進行調整,完全是用戶的一種自願參與行為。

那麼,如何讓用戶自願的參與到其中呢,其中的一個重要關鍵點就是,有補貼!對於有補貼的需求側響應,既可以降低電力用戶的運行成本,同時有效保障了系統的運行可靠性。

在我國,2011年1月開始實行《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2012年,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佈《關於開展電力需求側管理城市綜合試點工作的通知》(財建[2012]368號),確定的首批試點城市名單為:北京市、江蘇省蘇州市、河北省唐山市、廣東省佛山市,上海為需求側響應試點。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按實施效果對綜合試點工作給予適當獎勵,對通過需求側響應臨時性減少的高峰電力負荷,每千瓦獎勵100元。

目前山東、浙江、河南等省已經開始嘗試電力需求響應機制,通過市場化引導讓用戶主動避開用電高峰。

電力需求側響應有補貼

目前,江蘇、山東、河南都發布了《電力需求響應的實施細則》,從補貼情況來看,江蘇目前最高,每千瓦補貼100元,但江蘇規定,參與需求響應的用戶錄不足10次,則按照響應次數百分比領取補貼。山東的標準為最高不超過30元,河南為每次每千瓦補貼12-18元,最高不超過18元。

江蘇:每千瓦補貼100元2016年首次實施

江蘇對通過需求響應臨時性減少的高峰電力負荷,每千瓦補貼100元。

2016年,江蘇首次在全省範圍內實施電力需求側響應,這次活動包含約定響應和實時響應兩種方式,參與用戶總計達3154戶。經統計,實際約定響應負荷為331萬千瓦、實時響應負荷為21.39萬千瓦,合計達352萬千瓦,遠遠超過了美國PJM電力市場創下的單次需求響應減少負荷最大164.1萬千瓦的歷史紀錄,位列世界第一。

江蘇的電力需求側響應實施模式是:"尖峰電價年度增收的電費專款專用,經江蘇省經信委和物價局核定後全部用於獎勵參與電力需求側響應的用戶。企業用戶以電費抵扣方式獲得補貼,居民用戶則獲得國網江蘇電力發放的電費紅包。"

2017年7月江蘇省經信委組織省電力公司對張家港保稅區、冶金園啟動了實時自動需求響應,在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的前提下,僅用1秒鐘時間即降低了園區內55.8萬千瓦的電力需求,創下了國際先例。

山東:最高不超過30元

山東7月12日發佈了《關於開展電力需求響應市場試點工作的通知》,將通過經濟激勵政策,採用負荷管控措施,調節電網峰谷負荷,削峰填谷緩解供需矛盾。交易需申報響應量和補償價格,其中補償價格為每響應1千瓦負荷需要的補償費用,最高暫定不超過30元。

河南:每次每千瓦補貼12-18元

對在響應日的前日完成邀約、確認,並在約定時段完成負荷削減的用戶,每次每千瓦補貼12元;對在接收到響應指令後,實時確認參與並完成負荷削減的用戶,每次每千瓦補貼18元。負荷集成商視為單個用戶領取補貼,代理用戶開展的需求響應補貼金額分成雙方自主協商。補貼資金的發放工作原則上於2018年11月底前完成。

售電公司的參與方式

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加速推進,越來越多的省份將加入到電力需求側響應的大軍中。隨著售電側改革的深入推進,使越來越多的工商業電力用戶進入市場。尤其是手握大把電力用戶資源的售電公司,參與電力需求側響應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這也是獨立售電公司從單一賺取價差走向負荷集成商、走向多元綜合能源服務的重要抓手。

未來,售電公司可以將需求側負荷響應作為自身業務拓展的一個維度,作為一項增值業務開展起來,售電公司通過收集用戶的用電數據,對不同用電設備進行精細化管理,為用戶提供智能化、個性化的用電與節電服務。同時售電公司可作為負荷集成商,打包資源參與需求側響應項目,以此獲得額外收益。同時,在數據公開、渠道多樣化的途徑下,用戶可以方便地進行能量管理,從市場或者售電公司處收到信息並實時響應。(來源:北極星售電網 作者:Ros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