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

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

杭州的韻味,藏在煙雨樓閣中,藏在冒著熱氣的街頭小吃裡……

1

4月20日《嚮往的生活2》終於開播了,這檔節目吸引我的不僅是何炅、黃磊、大華等這類明星藝人,從城市搬到農村自由耕作,自給自足也是我向往的生活。作為吃貨,重點當然是看黃老師做飯啦~

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

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

在艱苦的條件下做出最樸實美味的家常飯菜,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的技能。第二季先導片第一道美食便是杭州特色蔥包燴,片子一播完,微博討論度居高不下。

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

我也想起了去年國慶節我和男朋友一起去杭州的經歷。

2

我們倆之前都在上海工作,對於剛畢業的我們來說,壓力大,休息時間也少。在這個繁華大都市裡,我們很難有個完整的一天出門旅遊。國慶七天假,我們硬是擠出了共同的一天去杭州走走。

凌晨五點起床從上海出發,只為了能夠多玩一點。

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

杭州所見到的人和風景都會讓人有一種嘴角上揚的好心情。西湖的風吹在臉上,感受到了杭州的溫柔,不經意間一撇,看到了一個很有愛的畫面。

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

一對小情侶在湖邊坐著,女生手裡拿著巴掌大小的餅伸向男生,盯著,誰想...男生一口咬下去就所剩無幾,只留下一丁點兒皮,女生委屈“呀”了一聲,撒嬌般朝男神揮拳過去:“還我蔥包燴”……

第一聽蔥包燴這個名字,看著小情侶這樣爭相搶著吃,莫名饞了。

3

好巧不巧,中午溜達到中山南路瞎逛,被一個說著杭普老奶奶的吆喝聲吸引了視線:“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好吃再付錢,不好吃直接丟馬路上不用付錢……”

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

聽到這叫賣聲,突然就想起早上遇到的那對情侶,這不就是他們吃的嘛。這裡的門頭不太顯眼,要不是老奶奶的吆喝聲很難留意到,從窄窄的小巷鑽進去就是老奶奶的家,也就是她做蔥包燴的地方。

過了中午飯點,門口只有三三兩兩的人排著隊。老奶奶邊吆喝邊賣力地壓著小鍋裡的蔥包燴,老爺爺也是忙裡忙外幫忙打著下手。

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

“給我一塊這個啊!”

“素燒鵝很好吃的。”

“對,我吃過的。”

“你吃過的啊,我這裡很有名的,上報上電視,杭州就我一家,你們年輕人都說我這是網紅店。”

老奶奶很健談,和每一位排隊的顧客有一句沒一句地搭著話,說起自家的蔥包燴從眼神裡都體現著自豪感。

4

終於到我們了。我點了一份素燒鵝,男朋友要了一份五味素腸,我們計劃是分著吃,嘿嘿。

感覺這蔥包燴的做法好像也沒什麼特別。就是將油條和小蔥裹在麵餅內,在鐵鍋上壓烤或油炸至脆黃,配上甜麵醬和辣醬。

只見老奶奶從旁邊夾起一個已經卷好的蔥包燴放入鍋中,壓實煎好了刷上兩層醬就可以了。第一次吃這種小吃還是很新鮮的,剛拿到手裡,我倆站到邊上哼哧哼哧吃起來了,記得醬還蹭了我一嘴,還是吃得很開心。

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

吃完後排隊的人也沒了,老奶奶和老爺爺坐在門口的椅子上休息。“你們倆還是學生吧?”“我們不是了,從上海來這邊玩”。就這樣,和老爺爺老奶奶聊了起來。

老奶奶說:“我做的蔥包燴好吃的不得了,都說我的最正宗。你們上海過來的人很多的,還有紹興、寧波,都特地開著車子來喲!最早是2008年,中山南路這條街成立了小吃街,我就開始賣了,人真是多的不得了啊。”

老奶奶說,她每天可以賣200到300個,我們問她怎麼做的,她說一樣的做,就是醬調的好吃不好吃,秘訣就是把素燒鵝,還有五味素腸加進去,別的家都不加的,是她創造的。

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

前段時間火了個叫胡一天的杭州小夥,在接受採訪時說:“現在忙了,不能常回杭州,但還是很想念杭州的美食,一回杭州就想吃蔥包燴兒!”

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

別小瞧這道美食,可是每個土生土長的杭州人童年的記憶,就好像鄭州人早餐喝上一碗胡辣湯而已。

5

最後,再來講個小故事吧!

岳飛被秦檜迫害,死於杭州風波亭,百姓們對奸臣秦檜深惡痛絕。杭州有位點心師傅,他用麵粉搓成兩個象徵秦檜夫婦的麵人,把它們扭在一起,丟進油鍋中壓烤,以解心中之恨,並稱其為“油炸檜兒”。一時,市民爭相購買,恨不得一口吞下“油炸檜兒”。為了避免秦檜起疑,把木字旁的檜改成火字旁的燴。

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

蔥包燴簡直就是舌尖上的歷史教科書,它不僅僅是杭州特色小吃,更是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我們吃東西能品出滋味,做人做事也要懂得黑白。

來,吃蔥包燴了,上報紙上電視的啊!

文 | 孟玲玲 編 | 阿南

這是食記君為您分享的第697期匠心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