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得谁伴黄昏?

夕阳无限好,得谁伴黄昏?

夕阳红,这是世上最富有哲理的字眼。在我的人生词典里,他们可爱,睿智,却也有脱不了的孤单。

很多时候,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极少走近他们的垂暮之年,自然也谈不上感同身受。我们总以为,他们,就是天边那道那垂暮的晚霞,夕阳无限;我们总感叹,他们,就是枝头那片片覆满寒霜的落叶,成熟静美。可对每个老人而言,那条漫长的生活长河,如果堆积着些许岁月凝聚的圆满,那肯定也不乏流淌些落魄后的孤单。他们甚至于悲戚那儿女匆匆离去的那份人走茶凉,日日承受着一起一坐都不知所措的煎熬。

真切地感受到老人的这份难,是我一个人送货上门的春节期间。意气盎然的我,有幸,耳闻目睹了这幕幕心酸。

场景一:大年初一,奥运花园小区门口。寒风凛冽中,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倚靠着一辆装满鲜菜的三轮摩托车。落魄的眼神里溢满孤单,一双刻满沧桑的手不住地招揽着来去匆匆的路人,嘴里叨叨着什么。

场景二:大年初五,国际村大院里,2号楼332室的住户里,一对老年夫妻沮丧地望着,饭桌上的杯盘狼藉。彼时,老太太正窝在沙发上,艰难地揉着早些天刚摔了的右腿,面目狰狞。老头儿汲拉着一双破旧的棉拖鞋,神情木然地盯着滚动播出的央视春晚。团圆的饭桌上凌乱不堪,厨房的过道里横七竖八地躺着些许肉腥菜叶。

场景三:大年初十,南小街粮店。一个南小街4号院的老太太,跟我商讨着一小袋今麦郎面粉的价格。得知价钱不能再低后她犹豫再三,我建议说让她买个大袋,既多又实惠。不料,她却哭着跟我说,她老伴走了,她常年累月的一个人,吃不动。说此话的时候,眼泛泪光,声音哽咽。

场景四:大年十五,南庄子村租的黑暗小屋里,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正一个人独自煮饭。这是间一年也见不到光的屋子,阴暗潮湿,老太太为取暖,特意生了个炉子。为了赶走呛鼻的烟味儿,后墙上的窗户开着一个不大的缝。我问老太太,为何一个人住在这里,她说自由,自老伴走后,儿子就把她从山东老家领了过来。她说,她不喜欢,常年累月地与儿子儿媳挤在一起,既不方便,而且彼此之间又易生嫌隙矛盾。她说,她喜欢这样,虽然有些孤闷,但一个人自在些。当我问起为何生炉子时,她说电暖气太贵了,烧不起。儿子儿媳只是个打工上班的,赚不了多少钱。

当这些场景在我脑海里一一回放的时候,我那颗原本沉浸在节日喜庆中的心竟如刀绞一般压抑难受。老人,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大,供我们读书,养我们成人,可作为儿女的我们,真正地为老人做了些什么?我们中,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成为老人的精神依赖和心灵寄托。

也许你要说,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苦恼,上有老,下有小。可我们回头再看看这些老人,难道他们需要的仅仅是衣食住行的生活费吗?不,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陪伴,是儿孙满堂的团圆,是喜庆祥和的欢声笑语。

夕阳红,他们曾是热血的社会贡献者,他们也曾是呵护儿女成长的哺育者。谁说夕阳红不需要守护?又有谁说夕阳红不需要陪伴?他们,只是不善于表达他们的脆弱,只是不想让身为儿女的我们操心挂念。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他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还是让我们早点行动起来吧,别让老人的岁暮一直苍凉,更别等到夕阳不红,成为我们心中一道永难弥补的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