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游击战争中的舍会山风云

三年游击战争中的舍会山风云

祁门县祁红乡境内的舍会山地处皖赣边界,与江西浮梁瑶里相邻,因陈毅元帅曾经到访而闻名。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共实现二次合作,共同抗日。1937年12月,陈毅同志来到舍会山,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随后,红军游击队下山集中改编,开赴抗日前线。

近日,记者深入祁门县舍会山,找寻有关的红色记忆。其实,在舍会山这片红色的土地,还有太多红色人物和故事值得人们铭记。

随行的祁门县党史办负责人刘建利告诉记者,在艰苦卓越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祁(门)浮(梁)婺(源)中心县委(以下称为“祁浮婺中心县委”)是皖赣特委下属的四个中心县委之一,其活动区域以祁门舍会山为中心,辖祁门县东南、浮梁县东北、婺源县西北约1000平方公里的山区,这里也是皖、浙、赣边区红军游击队下山抗日前的集结地。

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祁、浮、婺三县边境,是赣北红军经常过往之地,革命影响较早。1934年2月,闽浙赣红十军侦察营留下肖龙开、王赛荣(女)等人在舍会山地区开展革命工作,中共在舍会山、宋家山一带,在汪振丰(土佬)、谢则才、郑茂林等配合下,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当年10月1日,祁门舍会山的汪振丰(土佬)、谢则才、郑茂林、汪从亨等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舍会山党支部,肖龙开为书记。

1935年秋,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等人从赣东北转移到皖南,在休宁县广山与皖南红军独立团的刘毓标、熊刚等会合,推动了休、婺、祁、浮边境革命活动的发展。不久,婺源、祁门、休宁相继成立了县委。1936年春,李步新等从旌、泾、宁、宣地区,王丰庆、江天辉等从贵、秋、东地区,先后来到鄣公山(祁休婺交界处)。4月,省委在鄣公山召开扩大会议。会后,组建了祁浮婺中心县委,肖龙开任书记,属皖赣特委领导。6月,肖龙开调往浮乐婺中心县委工作,由特委组织部长江天辉兼任祁浮婺中心县委书记。直到1938年2月,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皖、浙、赣三省边区红军游击队下山,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祁浮婺中心县委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扩展党的宣传、组织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县、区、村的党组织,在祁门、浮梁、婺源三县边发展党员400多人。其次,巩固、发展农民团、妇女会、儿童团组织,将祁、浮边区的2500多名农民团员编成6个农民团,担负侦察敌情、跑交通、当向导、购买物资、掩护伤病员等任务。中心县委妇女部长王赛荣发动妇女为红军游击队洗补衣服、做鞋、护理伤病员。各村的儿童团则为红军站岗放哨、送信、开展教唱革命歌曲等宣传活动。第三,组建群众武装,18岁至35岁的农民团员为游击队员,编成队、组。他们平时种地,战时拿起刀、矛、梭标配合红军战斗,掩护群众转移。除向省委独立团、特委独立营输送武装人员外,中心县委还组成一支30多人的脱产游击队。

为了扩大游击区域,祁浮婺中心县委派出武装工作人员,以舍会山为中心向四周活动,东到祁门县黄余口、高田山和休宁县横楼下;南到婺源县五花尖;西到浮梁县鹅湖、藏湾;北到祁门县塔坊、溶口、奇岭等地,在当地党组织、农民团配合下,宣传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使舍会山游击根据地从原来一二里扩大为近千平方公里的游击区。

在游击队支持下,各地农民团开展了打土豪斗争,实行征粮、罚款。将没收来的衣物、粮食,一部分供应红军,其余分配给贫苦群众。祁浮婺中心县委游击队及基层武装人员,在1936年反“清剿”中,除了配合省委独立团、特委独立营,先后打了祁门高田山、张旗岭(长溪岭),婺源五花尖、三十六排,浮梁观音阁等胜仗,还进行过如下战斗:1936年6月,江天辉、李进茂、汪振丰等带领游击队员,4次奇袭江西保安团驻瑶里、银源、江家下保安中队,毙敌连、排长各1名,士兵10多名,俘敌20多名,缴枪数10支。同年夏,邹志成等十几名红军在溶口附近夜行军途中,突然与祁门保安队20余名敌军相遇。红军随机应变,靠向路旁草丛。当敌军走近时,红军出其不意,把10多名敌人推搡下悬崖,余敌一枪未放就逃之夭夭了。同年10月24日、11月29日,李进茂、汪振丰等游击队员在祁南芦岭打了两仗,前一仗击溃平里联保壮丁队,缴枪8支。后一仗把国民党祁门县长武汉及其卫队围困在山沟里,大半天动弹不得。

1937年5至6月,皖浙赣省委和所属的四个特委及下属组织先后遭到破坏,唯有皖赣特委继续存在。特委领导成员王丰庆、李步新、杨汉生和江天辉等直接领导舍会山地区军民的反“清剿”斗争,舍会山也成了皖浙赣地区狂风暴雨中的坚强磐石。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祁、浮、婺三县边区人民与红军游击队共患难、同生死,谱写出一曲曲反“清剿”的胜利凯歌。

号为“土佬”的汪振丰是边区人民的典型代表。这位贫苦、纯朴的山民,在共产党队伍里锤炼出一股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成为皖赣边区既平凡而又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1932年接触红军参加革命,长年累月,走村串户,发动群众,运送物资,传递情报。几年中,他为游击队采购、储藏粮食1.8万多斤,保管、埋藏枪支300多支。当年,敌军4次烧了他的住屋、住棚,一家大小4口随游击队在山头上生活一年多。在断粮日子里,他寻野菜、摘山果,千方百计为红军找食物。每当采食一种不知名的野草前,他都自己先吃,证明无毒才让红军食用。有一次,为送一份情报过敌军岗哨,他毅然在腿上划开口子,把情报夹在膏药中贴上伤口。国民党悬赏1000块银元抓“土佬”,江天辉问:“你怕不怕?想不想家?”“土佬”回答:“革命不怕死。干革命就只顾大家,不想自家。”他虽没有担任过领导要职,始终是游击队的交通联系员、司务长,但从省委、特委到红军战士和群众都感到他是最可信、最需要的同志。

祁门舍会山农民团长郑茂林的妻子方全美,丈夫牺牲后,她接过革命担子,在“移民村”里千方百计了解敌军活动情况,经常冒着危险送粮、送信上山。她10岁的儿子也经常帮着送情报、送物资上山。新胡村的胡立成、胡兆成、胡秋保、胡进寿等人,敌军进驻后,借着为敌军筹办物资为名,探听敌人行动消息,并以上山打猪草为由,把物资、情报送上山。该村70多岁的胡宽红老太太,人老心红,借上山挖地,用竹筒盛饭带上山给红军吃。查湾村妇女汪带姊负责掩护一名红军女伤员,只要敌人一来,她就弃家出走不管一切背着女红军上山。这些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在舍会山数不胜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