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来华耶稣会士杂谈

耶稣会成立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第一任会长是西班牙贵族伊格纳提.德.罗耀拉。

明朝末年来华耶稣会士杂谈

耶稣会标识

耶稣会是天主教内部的一个修士会,它是罗马教廷内部为表示向教皇效忠、进行内部整顿而成立的组织。它的建立,对重新提高和巩固天主教会的统治,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耶稣会内部组织严密,分为六等,会长拥有权力很大。会士入会,要宣誓对教皇和会长绝对服从,如果首长有要求,即或犯不赦之罪也必须完成。在国外的耶稣会领导人,按照规定每年向总会会长书面汇报三次,内容:一是汇报其他会员的情况,即“行为鉴定”,另外还需汇报自身的情况。他们的口号是:“只求目的,不择手段。”

随着殖民主义的侵略活动,耶稣会士足迹遍及亚、非、拉。他们活动广泛,善于钻入宫廷内部,结交权贵;甚至插手别国内部事务,干涉别国内政。

耶稣会士在经济上也有实力,在南美秘鲁及墨西哥,耶稣会士强占了大量的土地,同时还拥有数量众多的羊群,作为自己的财产。此外,他们还从事过奴隶贩卖等勾当。

明朝末年来华耶稣会士杂谈

耶稣会教堂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的来华及其内部派别

从十六世纪末开始,直至康熙时期为止,耶稣会士先后来华约五百人,其中有著作可考的七十人。著名的有罗明坚(意)、利玛窦(意)、龙华民(意)、艾儒略(意)、汤若望(德)、南怀仁(比)、徐日升(葡)、张诚(法)等人。

葡萄牙自1510年侵占印度果阿后,又于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窃据澳门。此后耶稣会士不断来华,多以澳门作为跳板。

明朝末年来华耶稣会士杂谈

澳门街景

当时亚洲的耶稣会士分成两派:

一派是激进派,其中大多为西班牙人,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的桑彻斯(一译桑采芝),他是马尼拉主教的代表。激进派主张对中国施用武力,还有领土要求。 1583年马拉尼主教向西班牙国王建议:“陛下既领有班、葡二国(当时西葡两国合并),印度全部亦几将列入版图……依敝人之见,敢请遣派大批军队进人中国”,“如此既可尽镇慑之能事,又可保障传教事业之安全及传教工作之自由”。“倘中国皇帝过于执拗,故意禁阻传教工作,尽可借军队之力,取消其治国权。”(出自法国裴化行《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

另一派时温和派,以罗明坚为代表。他们主张到中国是以传教为目的,因而必须以身作则,对中国要作出种种善意的表示。还要尽心竭力的攻读中国文字。为了了解中国,要能读懂中国的书,以便与中国的读书人多加交谈。

明朝末年来华耶稣会士杂谈

利玛窦和徐光启

在中国的耶稣会士中,影响最大的是利玛窦和汤若望。

利玛窦以精通文学、天文、地理而著名,在中国影响最大者为《万国舆图》。刘献廷著《广阳杂记》谓“地圆之说,直到利(玛窦)氏东来始知之”,说明在此以前中国尚持“天圆地方”之说。从北京天、地坛的建筑,也看出了此点。而当中国的士大夫见到了《万国舆图》后,引起轰动。

与利玛窦关系最深的还是徐光启。他是天主教徒。两个人一起合译过《几何原本》。印好后,利玛窦将书寄往欧洲几部,为的让“欧洲人知道中国人是聪敏的民族”。这部书影响很大。梁启超认为,该书“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说理明通,条解详悉,无一字之苟,一语之疏”。

明朝末年来华耶稣会士杂谈

德国发行的汤若望邮票

汤若望在1611年入会,1622年来华,1666年死于北京。汤若望在中国的时间较长,历明末天启、崇祯及清代顺治、康熙等年代。

崇祯皇帝曾亲临天文观测的现场,最后决定采用汤若望主持编定的新历法,这时明朝已濒灭亡,无暇及此,新历法最后由清政府下令推行并命名为“时宪历”,使用至今。从明末开始,一直到清朝康熙时期,汤若望一直担任钦天监正,从事天文工作。

明朝末年来华耶稣会士杂谈

北京宣武门南堂

汤若望毕竟是传教士,他与利玛窦不同之点,即他比较积极地在明朝宫廷内进行传教工作,尽量在皇帝周围制造宗教气氛。1632年左右,明宫内开始有太监入教。据《汤若望传》记载,当时禁中还举行过第一次弥撒。后来著名的太监庞天寿(教名亚基楼,为南明桂王政权的著名人物)也入了教。还有一些宫女,迫于遭遇,也先后入教。这些都与汤若望的传教工作分不开。由于他经常出入宫廷内外,到1640年,宫内信教妇女达到五十人,中官信教者四十多人,皇室信教者一百四十人。

清朝与明朝不同的是,汤若望在清宫廷中毫无传教之可能性,满人也无入教者。汤若望还参与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与顺治皇帝过从密切,顺治称汤为“玛法”,经常询及西洋和教中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