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30天花了364億賭球,4年翻3倍,世界盃淪爲中國人的盛宴

世界盃結束,幾家歡喜幾家愁?對於中國球迷來說,估計只有莊家歡喜萬家愁。

網易紅彩在此建議各位彩民,理性看待輸贏,將競彩變為理財而不是賭博。

中國人的世界盃——賭球成為最重要的事

每到世界盃,沒有主隊的中國球迷,都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世界盃怎麼看?多數中國球迷是在電視機前看,真偽球迷的區別在於熬夜看還是集錦看。小部分球迷兼具旅遊目的,前往世界盃舉辦國、花費不菲價格購買門票現場看。同時,中國品牌在世界盃賽場廣告牌的輪番出現,增添了豐富的中國元素——中國男足也許不要強,但中國金主們可是天生要強。

同時,由於贊助商的大筆揮金,中國球員和娛樂明星也出現在了世界盃的頒獎環節,中國體育記者的採訪也因此而被頻開綠燈......這著實讓中國球迷有一種“大國崛起”的虛幻感覺。此外,馳援俄羅斯的車車小龍蝦,決賽場上那面孤獨但倔強的五星紅旗,都在證明著,除了綠茵場內,中國元素在世界盃上無處不在。

中國人30天花了364億賭球,4年翻3倍,世界盃淪為中國人的盛宴

但和往年不同的是,本屆世界盃賽事,開啟了國人賭球的“盛世”。人人評論、人人參與、人人曬朋友圈、人人上天台、天台上沒處落腳......幾乎成了每一場焦點比賽前中後的慣常套路。一夜之間,曾經連“越位”為何物都不知道的身邊朋友,現在張口閉口就是“盤口”、“大小球”、“半水”......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賭球,成了國人參與世界盃的新渠道。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彩票管理中心指定的官方平臺競彩網的數據顯示,世界盃開賽4周的時間內(統計時間6月11日—7月8日),中國競彩足球銷量累計364.28億元。4年前,巴西世界盃期間競彩足球銷量只有129.21億元。無論是高曉松引起的關於“假球陰謀論”的討論,抑或是所謂“天台站不下了”的段子,都從側面反映了今年夏天中國觀眾參與足球競彩的熱情。

中國人30天花了364億賭球,4年翻3倍,世界盃淪為中國人的盛宴

APP、微信群,成了便捷賭球的大眾工具。在微信群裡聽從大神分析,球迷小飛小在小組賽中成功贏取了近萬元。隨著對大神信任度的加深,小飛不再滿足此前小打小鬧,每場比賽所投入的賭資也越來越大。從每局押注100、200元,到每場至少3千、4千元,僅用了不到半個月時間,輸掉的賭資就擴大到數萬元。在德國和韓國爆出大冷門後,再去質問大神,卻發現大神留下一句“關我毛事”的留言後,已經退群。

中國人30天花了364億賭球,4年翻3倍,世界盃淪為中國人的盛宴

還有某球迷,將才買半年多的寶馬M3以40萬元的價格暫時抵押給一位朋友,加上自己積攢的資金,總共湊了100萬元的賭資。結果首場葡萄牙對陣西班牙,就輸掉1萬元。但該球迷缺本著“這場輸1萬元,下場就押2萬元,再輸就押4萬元。只要能賭對一場,之前的損失就能全部回本”的心理,繼續下注,結果屢戰屢敗,賬戶金額也從最初的100萬元變為0元。此時,除了咒罵球員是演員外,破產之悲無從發洩。

這場4年一度的狂歡已經結束,但投身其中的賭徒們卻難以自拔。這些賭球球迷故事開頭或許不同,涉賭初衷也各有原因,但墜落的軌跡幾乎一致,更有甚者為賭球輸掉了大量的個人財富,甚至家庭、朋友也因此分崩離析。

賭球,緩解社交焦慮的唯一良藥

對於偽球迷來說,賭是他們和世界盃之間唯一的橋樑。世界盃來襲,商家抱大腿式的營銷活動鋪天蓋地,地鐵上、電梯裡、收音機裡、各類APP裡,海陸空全天候轟炸。媒體更是緊抓這四年一度的狂歡,賽事進程、花邊新聞、搞笑段子層出不窮。商家和媒體的共同催化下,你身邊的朋友們,誰的朋友圈裡不發點和世界盃有關的內容,簡直是活在侏羅紀世紀。

為了和朋友們有點談資,你就得和世界盃產生點關係。複製粘貼段子到朋友圈,顯得太沒心意。現學現賣對某場比賽的球評,生怕班門弄斧、弄巧成拙。為臉蛋好看的球星瘋狂打call,又擔心被看作老黃瓜塗綠漆......還有沒有什麼方法,既簡單又便捷,能夠快速的“勾搭”上世界盃呢?於是,賭球就流行開來。

中國人30天花了364億賭球,4年翻3倍,世界盃淪為中國人的盛宴

賭球簡單,一個APP就搞定。賭球便捷,註冊、下注、支付,5分鐘內就能搞定。賭球的效果四兩撥千斤,一旦幸運猜對,那麼朋友圈一曬截圖,立馬便可接受眾人膜拜。即使沒猜對,朋友圈截圖一曬,再去評論裁判缺心眼、球員演技爛、門柱不給力,都顯得順理成章、更具說服力。和上文所描述的動輒輸光上萬家產的賭徒不同,多數國人賭球,還都屬於小賭怡情的範疇。

平日不關注足球,世界盃來了靠賭球臨陣抱佛腳。那麼平日就是足球迷,怎奈世界盃上無主隊的鐵桿球迷們,也要藉助賭球,增加看球的傾向性。畢竟熬夜看球傷身傷腎,沒有傾向性的比賽看著催人入睡。何以提神?唯有下注。下注之後,便有了利益上的主隊,這樣每一個拼搶、每一腳射門、每一次判罰都牽動你心。真球迷賭球,更多是自己尋找一支主隊,誰讓中國男足只爭饅頭不爭氣。

中國人30天花了364億賭球,4年翻3倍,世界盃淪為中國人的盛宴

自古,國人有著源遠流長的賭博傳統,從鬥雞走狗玩蟋蟀,到猜拳打牌碼長城,就連國學大師梁啟超也有“只有讀書可以忘記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記讀書”的名言。賭的心理,人皆有之,皆因“賭”能快速甚至瞬間看到結果,激起人內心的極度緊張、憧憬,以及可能的賭贏後的狂喜。但在我國,賭博至今依然是違法的。但因為“賭”是人之本性,於是不管合不合法,國人照賭不誤。

但無論上述哪個群體,當他們的世界盃和賭球聯繫起來時,足球就不再純粹。專業賭徒,世界盃是利益,是動輒十倍、百倍的真金白銀回報,是海邊別墅和天台常駐的天壤之別。偽球迷們,世界盃是社交,是沒話找話,是不被微博熱門話題拋棄,是不被別人的朋友圈甩在身後。而這,都是現代社會口水話社交帶來的焦慮,如果不說點什麼,如何證明自己的存在?如果不消費點什麼,如何證明自己的價值?於是,賭球成了緩解社交焦慮的唯一解藥。

勤勞勇敢?賭博面前,國人只剩“勇敢”

中國擁有悠久的賭博文化。早在《史記蘇秦列傳》中,就記載了齊國人嗜賭的風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中國人喜歡紙牌、麻將、牌九等等,這些賭博形式往往賭注和回報都是非常大的,刺激感十足,在這些賭博遊戲的過程中當事人精神高度集中,這一局從地獄進入天堂,下一局從天堂墜入地獄,這種高倍的感官刺激極大地滿足了中國人尋求冒險的慾望。有些人抱著不勞而獲最快速度賺錢的想法進入賭場,以期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縱觀世界,並非只有中國才有賭博文化。在港片中經常看到的“跑馬”,就是英國的舶來品。但要論賭博的深度和廣度,國人還真是一馬當先。君不見退休大媽,身披絲巾,長袖善舞,掃蕩過售樓處後,又染指比特幣。概念清不清楚不重要,邏輯明不明白誰在乎,就是“賭”一個漲漲漲。

上至退休大媽,中到中產階級,也在貨幣放水的大時代裡,將未來“賭”在了房子裡。無論出臺什麼政策,都“賭”和房價上漲有關:限購是要漲價,限售是要漲價,限價還是要漲價......一個“賭”字,就掏空六個錢包,把自己變身房奴,拿房子“賭”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