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水」是什麼意思?

千笙結21


這段話,初看屬於哲學範疇,再看屬於佛學範疇,最後看:它卻屬於心學範疇。

它與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時,所悟的結果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王陽明只用六個個字就完整表達了這段話:人是天地的心!

那麼,何謂“人是天地的心”,說白了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八個字,就從根本上,道破了天機:人可以突破一切外在束縛,到達你想要的任何!

正是這次悟道,讓王陽明在被貶後,迅速由一個身處絕境、意志低迷的人,脫胎換骨成旋乾轉坤的大神級人物。幾乎從龍場悟道開始,王陽明的人生正式“開了掛”。也是憑藉龍場的悟道,王陽明由一個失意者逆襲成了明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這句話為何會有如此大的魔力,讓王陽明有如此大的轉變呢,接下來,我們來詳細解讀這句話。

首先,我們還是來看題中的原話“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水”,這段話粗略的解釋就是:肉身所能突破的,有限,而心能做到的卻是無限。用眼睛(五官)看(體察),看起來亂如麻的事物,若啟動心的感知,卻可以獲得相反的感受:覺出如水的平靜來。

這句話充分說明:心能超越肉體,致無限。心也可以改變外界,致無限。

“心外無物”,唯空空是也。這與慧能法師所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二者是同一個意思:心空,萬般皆空!

我們凡人,不需要到達慧能的境地,這也是需要修煉的。我們所要知道的是,慧能法師所言與王陽明龍場悟道內容,與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是同一回事:心,就是一切。這句話,用王陽明的說法就是:心即理(理是指一切事物)。

這話再具體一點就是:有此心即有此理,無此心即無此理。心不但是理的主人翁,還是“天地萬物”的主人翁,它統一著世界萬物,主宰著世界萬物。

由於萬物一體,所以我們的心和世界萬物是可以溝通的,正如你能溝通你的四肢百骸一樣。人心對世界萬物有所感,而世界萬物就有所應。如果你的心不“感”,那世界萬物就不“應”;只要你“感”,世界萬物必須“應”。這就說明,心統一著世界萬物,主宰著世界萬物。

值得注意的是:心,要主宰世間萬物,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將你的心和天地連接,而這連接之法,已在文中。然而,要真正悟透,還得看個人!



奇扒公式


"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水"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對人來說,身體所能達到的地方是有盡頭的,而思想、精神所能達到的地方是沒有止境的。只用眼睛去看外界,會混亂如麻,毫無頭緒,如果是用心去感受,則會像水一樣安定、平靜,可以看到事物內在的聯繫。


1、人的看法受心智的影響


一個人如何看待事物是受到心智影響的。比如自古傳下來的"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有的人會認為這是至理名言,不覺得有侷限性。


但事實上,耳聽眼見的不一定就是真實。會有客觀影響:聽到的有可能是別人"說話輕過話重的"的內容,看到的也可能存在著視覺角度的問題,這與拍影視劇時的借位接吻類的角度類似。

也會與主觀感受有關:投射心理使得人們心裡想什麼就看到什麼,認為是什麼樣的就看到什麼樣的。帶著有色眼鏡看人看事,看到的可能就是變色、變形的人和事。


如果心被仇恨、嫉妒所侵擾時,心是亂的,聽到、看到的是自己想聽的、想看的,真實情況如何並不想去關心。



能靜下心來用心分析,才能還原真實的面目,才會看到事物本來的樣子。心智成熟的人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所有的事物,只要心靈純淨、平靜,看到的就是美好。


2、人的眼界大小跟自己的學識和經歷有關


讀過書的人獲得了知識,學會了思維方式,"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讀過書和沒有讀過書是不一樣。


多讀書多學習可以少走彎路、少試錯,更容易獲得成功的機會。人要有知識有學問才能看得遠,想得寬,才能避免短視現象的發生。


一般經歷多的人也可以透過外在的形式,在心裡呈現出內在的本質,辦事效率高。沒有讀書的人儘管也可以從生活中悟道,但那必須在自己一次次的試錯中才能總結出來,代價不可畏不高。

"富人思來年,窮人顧眼前"的現象,是受思維方式的限制,受制於經濟、眼界的侷限,實質上也是受學識和經歷的影響。


3、人的生活狀態與自我修為關係重大


身體可以到達的地方是有限的,心靈可以到達的地方是無止境的。只用眼睛看,這個世界紛亂如麻,看不清楚,常常"剪不斷理還亂"。


像"盲人摸象"般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是很難過上好日子的。陷在其中的人自己看不到事物的整體,不懂何為修為,旁觀者卻明確感受得到。



如果用心去感受,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體會自然萬物,發現事物之間相互之間存在的聯繫、以及運行的規律,也能巡著萬物間各自的道,按客觀事物的規律辦事,生活才能過得好。


為什麼"謠言止於智者"?憑藉著自身修為的優勢分析,心是平靜的,就能看到事物本來的樣子。有修為的人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分析看得到真實的情況,自然不用跟著別人人云亦云。


能用身去體驗,用心去體察,看透事物本質,便不會受俗事的干擾影響,心靜可以從容應對一切問題。


有書君認為,既然身體到達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達,眼睛到達不了的地方,心靈可以到達。那麼做人有心,處事用心,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修為,心裡明鏡似的,生活狀態也就不會不好。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先看“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意思是說(舉例說)你的學習、工作、生活僅僅限於接觸、被動、機械、完任務式,那麼你的前途事業是可以預見的,如果對待學習工作生活是發自你內心喜愛興趣併為此投於你的時間精力,那麼你的前途你的事業是不可估量的。再看“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是”,看待評判一件事情僅僅限於你眼睛看到的,那麼你的思路是混亂的,你的內心是浮躁的,因為你可以輕鬆地被眼前的一切左右。如果你看待評判一件事情是發自你的“本心”,簡單地說就是發自你對人對事誠實之心;發自還有“上有老下有小”之心;發自對身邊人事物關愛幫助之心;發自感恩回報之心……等等,那麼你的思路是清晰的,內心是平靜的。


安安Anyway


身體到達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達,眼睛到達不了的地方,心靈可以到達。

身體可以到達的地方是有限的,心靈可以到達的地方是無止境的。只用眼睛看,這個世界紛亂如麻,也是看不清楚的。如果用心去感受,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體會自然萬物,發現自然運行的規律,萬物各自有道,這時就可以看清周圍事物的發展次序,從而做到因勢利導,就如水往低處流會產生能量,我們利用這個能量發電一樣。

身體和眼睛受限則如《遊褒禪山記》所云:

1、:“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人類身體受限,用“志”、“力”、“物”三者彌補:

有的人身體素質不佳,有的人沒有毅力,探索洞穴,只憑眼睛不行,還要藉助“物”,這裡即火,雖然借用“志”、“力”、“物”三者,可以探索更廣闊的地方,然而其盡頭也只不過是“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遠遠不能滿足人類對世界,對宇宙探索的好奇心,於是要靠“心”。

“科學猜想”是科學探究的第二步,其實質是根據生活經驗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想,有了“猜想”才有科學探究的後面的步驟。這就是“心”的作用。

“詩仙”李白超級有想象力的作品:

《夢遊天姥吟留別》“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古往今來無論是詩詞還是科學技術都有“心”的妙用,心可以到達的地方很遠很遠,所以不要去猜別人的心思,猜不透,也不用猜,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心能感受到的即使真的。

身體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心靜則心靈澄澈,心誠則靈。


夜闌靜語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憑藉自身做到的事畢竟有限,而他(她)的內心思想所能達到的高度和深邃則是沒有侷限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如果你只是用眼睛去看,終會因看不全面透徹而庸人自擾自討無趣,但你若能用心去體察感悟那麼你將能洞徹其本質從而達到一種去留無意得失不計的瞭然心境。這句話總體來說它著重說明人內心的強大和重要。由內及外,又由外入內。這和王陽明的心學有相通之處。聖人之道,在於本心自足


降伏本心


謝謝邀請。學習文言文對我來說是將近60年前的事了,那些古典文學知識我已經原封不動地還給了老師。看到這個題目,真是一頭霧水,為了答謝悟空問答,為了挑戰自我,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回答這個問題。問題的原文是這樣的:“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水”。這段話的意思是,對於一個人來說,身體所能達到的地方是有盡頭的,而思想、精神所能達到的地方是沒有止境的。用眼睛去看外界,會混亂如麻,毫無頭緒,若是用心去感應,則會像水一樣安定、平靜,從而找到線索。這短短的幾句話,卻揭示了身與心的辯證關係。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有心——也就是有思想,有理論,有觀點,有精神,有靈魂,有追求,只有心才具有人類真善美的本性。以上完全是個人觀點,不妥之處望批評指正。


路上有心人


謝謝邀請!作為一個大學生,我的經歷還遠遠沒有比各位長輩那麼豐富,對事情的認知還達不到某種深度,也只能獻醜的給你們講講慕白對這句話的理解,其實剛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深深有感觸,就比如身所能及,某件事情我主觀上認為自己能做到,但是我對這件事不感興趣,即使我可以重複做這件事一次、兩次、三次,但終有厭煩的一天,也就是有盡,拿我的一個例子來說,剛上大學,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性格,變得開朗樂觀,改掉自己不愛與人交流的性子,於是我就嘗試著待人熱情,嘗試著經常開玩笑,嘗試著完全改變自己的性格,然而我的確改變了,表面上變得開心了,當心裡卻一點兒沒有快樂,因為我不喜歡這種轉變,當我好心跟別人講話時,卻遭無視;當我遇到不順心的事,別人卻調侃你;當我正經向別人詢問事情時,他們卻用玩笑的語氣回答你,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一定非得認為自己可以變得樂觀開朗,現實告訴我的一個真理,不要再用你主觀上的想法去推測你能否達到某件事情的要求,因為你內心不願意,做什麼事情做的再好都會有斷痕的一天,除非你在此過程中逐漸去適應,達到你心中認為你可以到達的一種高度,那麼就可以恭喜你了,你已經完成轉變,你的方向已經回到正軌,方向對了,只要堅持,就一定可以到達彼岸,到達你想要的終點,心所能及,無止,雖然有點唯心主義,當所道出的意義是實質的,排除客觀因素,只有方向對了,只要你的終點沒到達,你就會有無盡的動力支持你,無止並不是沒有界限,它指出的大概是一種精神力量,精神動力,告訴我們只有你有心去做這件事,就不存在什麼失敗,因為你把這件事已經看成一條直線,直線是無限的,沒有終點,可以無限延伸,就比如學無止境,我們活到老學到老,還不是說我們不要把事情看作一個線段,而是把它噹噹作一種延伸。

”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水“,這句話更是讓我們不要單純把眼睛當作看世界的窗戶,我們的身上有兩個窗口用來接收外界信息,如果你用眼睛來觀看,那你只能看到事物表面現象,就會產生差別感,因此產生錯誤感受,這樣你看到的與你感受到的就會發生矛盾,讓你心亂如麻;我們有句話還這麼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我們通過眼睛接收到的畫面,會經過心靈的深加工,你要是原料錯了,那你做出的東西也就會亂,把多種雜料參合在一起,這也是麻布的配方,你說對嗎?很形象的比喻,因此我們應該用心靈來觀看世界,才能選對配方,製作出精美的東西,我們心靈的窗戶就好像是透視鏡,可以看穿事物本質,看見事情的內在,我們常說某人缺心眼,缺心眼,就是說人沒有心機,做事遲鈍不夠細心,做起事情手忙腳亂,也是道出這麼一個道理,我們用心去感受世界,才能細心的發現生活的美。

(慕白高中語文非常不好,見諒,純屬自己見解)


慕白雜貨鋪


應答,身所能及,有盡的意思是身體所能夠到達的地方是有盡頭的,但是思想和心靈能夠到達的地方,是沒有止境的,用自身的眼睛觀看到的世界猶如一團亂麻,如果用心來感知這個世界,應做到像水一樣平靜!






本人才疏學淺,能力有限,大家勉強看之,謝謝!!!


老馬識途164920285


“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水”是什麼意思?

這裡我借用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二十六,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通俗地理解,就是身體所能達到的是有限的,內心所想的,是沒有止境的。看人間世事萬物紛亂麻,從抽象到具體。猶如黃山谷詩云: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視界攝員



“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水”這句話總的來說強調了用心的重要性。

所有的外像都是表象,境有心造。只要有心,一切皆有可能。

01


“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意思是身體能夠到達的地方,是有盡頭的,而心想達到的地方,是沒有止境的。


人的身體任何功能都是有極限的,唯有心域可無窮寬廣。法國著名詩人雨果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我們公司的企業文化理念“有意志的地方就有道路”,也源於身所能及,有盡,心所能及,無止。


影響意志的重要因素就是人的心,心態、心境,心動是一切行動力的根源,歸根到底也是思想有多遠,就能夠走多遠。



心可以到達的地方很遠很遠。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不用說文學的想象力,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等;就是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的每一次前進與發展都是心之所至,身之所往,心到後隨之手到,做到的。如萬有引力的發現,飛機的製造等等。

02


“界以眼觀,亂如麻,若以心感,靜如水”,用眼睛去看這個世界,紛亂如麻,覺得一團糟,理不出頭緒;如果是用心去感受,用水一樣的胸懷“水利萬物而不爭”去領悟,沉靜下來,認真體會世間萬事萬物的內在聯繫,找到其規律,就可發現原來看起來非常複雜的事情也會變得簡單。

當我們到了一個新的崗位,或者接受一項新的任務時,剛開始總覺得頭皮發麻,壓力山大,覺得無所適從。


但當你逼自己靜下心來,一點點地去理順,會發現,原來事情並不是那麼複雜。有些事,只要你用心去做了,你會慢慢發現,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難。

有書君昨天接到要上交一份監測申報材料,厚厚的一大撂文件,既要有財務上的數據,又要有公司的生產經營情況概述,還有品牌推廣、歷年榮譽等等。看著都覺麻煩,但是明天就是最後的期限了,不得不硬著頭皮細看。



當靜下心來,經過分析,將任務分解,分到各個部門每人完成一個部分,事情也就沒那麼難了。心靜自然順,只要我們用如水一樣的情懷去做事,去感知,就會發現,複雜的事情是可簡單做的。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內心的空靈才是最好的釋放,如水的心境,不為身體所絆,不為表象所惑,心態決定一切,心之所至,金石為開,願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