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就讓孩子上自己喜歡的興趣班

湖南衛視《少年說》中,一個女生吐槽:強人媽媽給自己安排了太多的補習班,多也就罷了,最為關鍵的是,本來舞蹈學得好好的,也很熱愛,媽媽又給自己報了武術,想成為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卻硬生生被練成了女漢子,

現在,正值暑假期間,雖然天氣炎熱,酷暑難耐,但我們的孩子們卻沒有休息,甚至比在校時更忙了。除了作業、文化科補習,還要上各種各樣興趣班,訓練各種各樣特長,上五六個班,實屬正常現象。山東某“最拼小學生”,更是一氣上9個興趣班,游泳、相聲、模特……一天要趕好幾場,比頂尖的大腕明星都要忙,每天時間被安排滿滿當當,可謂左腳邁出興趣班,右腳就得再踏進特長班。

學校放暑假的目的不僅是天氣的炎熱,讓孩子休息與放鬆,更是為了讓孩子躍出課堂,接觸社會、發展自我。如果假期仍把孩子囚入“課堂”,那放假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望子成龍,就讓孩子上自己喜歡的興趣班

當然,漫漫暑期,兩個多月,如果不做點計劃、讓孩子學點什麼,全憑孩子任馬由韁,於情於理,也的確有點說不過去。但是學東西不一定非上“班兒”,即便上“班兒”,也不能全日制、課程安排得比學校還滿。更為重要的是,上什麼“班兒”,應徵求孩子的意見,最好不要因為孩子某科的成績差,就讓其去補習,那不但給孩子貼上“差”的標籤,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更傷了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自認為能力差而不再努力。課本知識是“學校的事”,應是在學校完成的,一味讓孩子補習也會讓孩子養成在校不學習,單等假期再補習的懶惰、依賴心理,形成越補越差的惡性循環。

要想讓孩子發展特長,那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根據孩子的個性、潛質,上一個孩子子感興趣的“班兒”,不能只為了增加升學的籌碼強迫孩子做不願做的事。

著名數學家邱成桐說:“中國很多學生不是憑著興趣,而是為了考奧數才去學奧數,得獎後便飄飄然,以為關於數學什麼都懂了,進入大學很多基本課程不願意學習,奧數金牌反而害了他們。”“從事科學工作如果不是真有興趣……不可能會有很深的成就。”所以,作為家長,不能急功近利,只盯著孩子的分數、升學。上什麼樣的“班兒”不應是衝著等級、獎牌,為了升學加分。要切實為孩子的長遠發展著想,為孩子的一生著想,從孩子的個性、潛質出發,讓孩子做自己確實感興趣的事。

有興趣,才會有動力,才會在某方面可持發展下去,才可能對孩子的一生有所裨益,使孩子做出超乎常人的成績。就像魔術大師劉謙,從小就對魔術感興趣,小學、中學、大學一直繞有興趣地“玩”著魔術,最終歪打正著,“玩”出了世界頂尖的魔術大師;2008北京奧運會的“菲魚”,也是從小對水有著深厚的感情,一頭扎進水裡就不想上來,23年水中游,終於成就了“一攬8金”的奧運神話。

望子成龍,就讓孩子上自己喜歡的興趣班

作為家長,望子成龍,就要順應孩子的天性潛質去培養,讓孩子上自己喜歡的興趣班,不要盲目跟風,看別家的孩鋼琴過了級,就逼著孩子學鋼琴;看別家的孩子奧數得獎牌,又逼著孩子學數學……人家上的什麼“班兒”,我們也上什麼“班兒”,自以為“我的孩子也是鋼”,也能磨出刀刃來。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跆拳對打,無所不能,十八身武藝樣樣行……那只是文學作品塑造的“偶像”而已。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但各種能力在每個人身上表現出的形態卻各不相同,人與人之間在某些特定方面是存在著差異的。獨特性才是每個人的本質特徵,才是孩子發展的前提。每一位家長,要掘棄浮躁的功利之,靜下心來,瞭解孩子、研究孩子,走進孩子心靈,瞭解他們心中想的是什麼,知道他們想腦中想著做什麼,用你的慧眼洞察出孩子的潛質、特長,摸準孩子的興趣、愛好,量體裁衣,制定適合孩子自身特點的發展規劃,精心培養,持之以恆,或許,你的孩子考不上清華,進不了北大,但是,卻可能造就出21世紀的愛迪生,陳景潤,亦或成就劉謙般的魔術人生!

望子成龍,就讓孩子上自己喜歡的興趣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