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下)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下)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

建築中的復古思潮是指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末在歐美流行著的古典復興、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它們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新興的資產階級有政治上的需要,他們之所以要利用過去的歷史樣式,是企圖從古代建築遺產中尋求思想上的共鳴。

上次小編給大家介紹了古典復興建築思潮,今天,我們就繼續看一看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又影響著什麼樣的建築吧!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下)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

二、浪漫主義建築思潮

浪漫主義始源於18世紀下半葉的英國。浪漫主義一開始就帶有反抗資本主義制度與大工業生產的情緒,另一方面它卻夾雜有消極的虛無主義的色彩。浪漫主義在要求發揚個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的同時,用中世紀藝術的自然形式來反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用機器製造出來的工藝品,以及用它來和古典藝術相抗衡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下)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

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是它的早期,或者叫做先浪漫主義時期。先浪漫主義帶有舊封建貴族追求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情趣,以逃避工業城市的喧囂,在建築上則表現為模仿中世紀的寨堡或哥特風格。模仿寨堡的典型例子如埃爾郡的克爾辛府邸,模仿哥特教堂的例子如稱為威爾特郡的封蒂爾修道院。此外,先浪漫主義在建築上還表現為追求非凡的趣味和異國情調,有時甚至在園林中出現了東方建築小品。例如英國布賴頓的皇家別墅就是模仿印度伊斯蘭教禮拜寺的形式。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下)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

從19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是浪漫主義的第二個階段,是浪漫主義真正成為一種創作潮流的時期。這時期浪漫主義的建築常常是以哥特風格出現的,所以也稱之為哥特復興。尤其是它寓於宗教神秘氣氛,適合於教堂建築。哥特復興式不僅用作教堂,而且也出現在一般世俗性建築中,這反映了當時西歐一些人對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戀慕,認為哥特風格是最有畫意和神秘氣氛,並試圖以哥特建築結構的有機性來解決古典建築所遇到的建築藝術與技術之間的矛盾。浪漫主義建築最著名的作品是英國國會大廈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下)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

英國國會大廈是浪漫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品,也是英國最著名的建築物之一,它具體表現為採用了亨利第五時期的哥特垂直式,原因是亨利第五曾一度征服過法國,採用這種風格便象徵著民族的自豪感。英國國會大廈的造型和美國的完全不同,它強調的是一系列垂直線條組合成的一條水平帶,在這個水平帶中再突出幾座高塔,作為建築的標誌,其中尤以北面高達96米的大本鐘塔和南面高達102米的維多利亞塔樓最為壯觀,它形成該組建築的主要輪廓線,使建築物顯得既莊嚴而又富有變化,它是英國最秀麗的建築物之一。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下)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

這組建築的特點有三:首先是建築造型採用了地道的哥特式細部,反映了當時哥特復興的傾向;其次是這組建築非常嚴謹,但平面卻並不完全對稱,它必須適應新西敏寺大廳的功能需要;第三是不規則不對稱的塔樓組合與豐富的天際線,尤其是從河岸一邊看去,如同優美的圖畫一般。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下)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

資產階級在大革命初期,不論建築是採用哥特復興式或古典復興式,目的都是為了表達新階級的強大。建築形式必須滿足統治階級的政治要求,這也正說明建築藝術的創造脫離不了政治羈絆的原因,同時也表明了新建築藝術的創造還必須經過艱苦的探索過程。

三、折中主義建築思潮

折中主義是19世紀上半葉興起的另一種創作思潮,這種思潮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歐美盛極一時。折中主義為了彌補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在建築上的侷限性,曾任意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式樣,所以也被稱之為"集仿主義"。折中主義的建築並沒有固定的風格,它講究比例權衡的推敲,沉醉於"純形式"的美。但是它仍然沒有擺脫復古主義的範疇。建築在內容和形式之間的矛盾,一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獲得解決。折中主義在歐美的影響非常深刻,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下)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

巴黎歌劇院是折中主義的代表作,立面是意大利的晚期巴洛克風格,並摻雜了煩瑣的洛可可雕飾。巴黎歌劇院的藝術形式在歐洲各國的折中主義建築中有很大的影響。1816年藝術學院擴充調整,改名為巴黎美術學院,它在19世紀內成為整個歐洲和美洲各國藝術和建築創作的領袖,是傳播折中主義的中心。20世紀前後,社會形勢的急劇變化,導致了謀求解決功能、技術與藝術之間矛盾的"新建築"運動。於是,當時佔主要地位的折中主義思潮逐漸為"新建築"運動所代替。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下)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下)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

18世紀-19世紀的復古思潮(下)浪漫主義與折中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