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2)斗拱

上次给大家介绍了梁和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大木作里"最难"的部分——斗拱。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它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

三、斗拱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二类。从具体部位分又有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转角斗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另外还有平坐斗拱和支承在檩枋之间的斗拱等。这里所谓的铺作(或科),是指一组斗拱(宋称一朵,清称一攒)而言。

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石、壁画、建筑明器及记载中也有不少,而石阙、石墓中的实物虽是仿木的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了原来的风貌。由这些资料来看,当时斗拱的形式已经很多,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斗四升等;有单层拱、多层拱;拱头有直截、折线、曲线、龙首翼身的,斗有平盘式、槽口式的。这些都表明当时的斗拱乃是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其基本特点已经形成,并对后来进一步的发展完善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

唐代是我国斗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根据山西五台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知道,当时的柱头铺作已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总的形制和后代相差不远。但补间铺作仍较简单,基本保留了两汉、南北朝以来的人字拱、斗子蜀柱和一斗三升的做法,也就是将它仍作为阑额与柱头枋间的支撑。有的虽然出跳,但跳数较少,出檐重量的大部分还是由柱头上的斗拱来担负。由此可见,唐代柱头铺作的雄大,主要是由这样的结构条件来决定的。斗拱发展到宋代可认为是已经成熟,如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得较为充分;内檐斗拱出现了上昂构件;规定了材的等级,并把它和架作为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等等。这些成就在许多宋代建筑遗物和归纳当时官式建筑经验的《营造法式》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说明。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又有若干变化,如在铺作中使用了45°和60°斜拱、斜昂等。元代起斗拱尺度渐小,真昂不多。明、清时斗拱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有差别,后者攒数由宋代的一至二朵增加到四至八攒,而且都用假昂。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

唐代斗拱

1)斗、升

位于一组头拱最下的构件是坐斗(又叫大斗,宋称栌斗,汉称栌),有时也可单独使用。位于挑出的翘(宋称华拱或卷头)头上的叫十八斗(宋称

交互斗)。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拱二端上的叫三才升,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拱二端上的叫槽升子(均相当于宋代的散斗)。它们的外观都差不多,只是形体有大有小,开槽口有四而和两面的区别,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

2)拱

拱是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现存遗物以汉代为最早,已有矩形、曲线形、折线形以及曲线与折线混合形,大概到了唐代才统一式样。宋代对各种拱的长度、卷杀等已有详细规定,而且规定了拱、昂等构件的用材制度。宋《营造法式》中,按建筑等级将斗拱用材分为八等。斗拱用材总的趋势是由大变小。如唐佛光寺大殿七开间用材为30cmx20.5cm,宋、辽、金殿五开间用材多为24cmx18cm左右,元永乐宫重阳殿五开间用材为18cmX12.5cm,明智化寺如来殿万佛阁五开间用材为11.5cmx7.5cm,而清故宫太和殿九开间用材仅12.6cmx9cm.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

拱的名称亦依部位而不同。凡是向外出跳的拱,清式叫翘(宋称华拱或卷头),跳头上第一层横拱叫瓜拱(宋称瓜子拱),第二层叫万拱(宋称慢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拱(宋称令拱)。正出于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叫正心瓜拱(宋称泥道拱),第二层叫正心万拱(宋称慢拱)。在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拱的叫单拱,二层拱的叫重拱(汉明器、画像石有三重以上的)。跳头上置有横拱的叫计心造,不置的叫偷心造。唐、宋建筑斗拱常用偷心,金、元以后多用重拱计心。拱头卷杀在汉代有垂直截割、曲线、折线等。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

3)昂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又有上昂与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汉代建筑中还未发现此项构件,唐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它的后尾延伸至平阍(小方格天花)以上的草楸之下,但补间铺作中尚未使用。宋柱头铺作亦有这种做法,唯昂尾稍短,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上檐斗拱;而下檐则用了昂式华拱,是假昂的一种。此外,也有施插昂的,如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补间铺作多用真昂,昂尾斜上,托于下平榑下。上昂始见于宋代建筑的内槽铺作,下端撑在柱头枋处,上端托在内跳令拱之下,如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所见。元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至明、清,带下昂的平身科又有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至此已丧失殆尽。宋代用批竹昂或琴面昂,元、明的琴面昂阻较厚。象鼻昂始见于元,盛行于明、清。至于镂空的雕花昂,更是末期片面强调装饰的产物。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

象鼻昂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组成之大木作斗拱,中建史外表的阶级象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