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中核”:用核弹灭火、开矿、造水库

威力惊人的核爆炸,除了提升核武器所必须要进行的试验以外,通常也就放个大炮仗来威慑一下对手了。但战斗民族的特性显然不会满足于此,苏联就大胆地将核弹用于灭火、开矿、造水库!

“核中核”:用核弹灭火、开矿、造水库

1963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约80公里外的一处油气田发生火灾,当时,工人在11号井打钻时无意顶穿了一个压力异常高的天然气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井喷汹涌而出,熊熊大火直冲天际。井内的气压足足是正常大气压的300倍,完全没有办法封闭井口,而且这个油气田一天的产量高达1200万立方天然气,所以火势极为惊人。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试图灭火,根本无济于事。工程人员试图将泄漏的天然气导入邻近的天然气井,也没有成功。之后又尝试了向1l号井中注入水泥和各种化学物质,都没有什么效果。就这样,大火整整燃烧了两年多。

最后,苏联原子能部提出了近乎疯狂的核弹灭火方案。当然,原子能部在之前还是进行了两次核爆封堵井喷的试验都取得了成功。

1966年9月30日,先在11号井附近打了两口斜井,再往其中注入隔离地下温度的特制液体,然后在一口斜井里引爆了一枚3万吨当量的核弹。随着一声巨响,核弹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力瞬间将附近岩层全部陶瓷化,核爆的威力使岩层挤压变形,11号气井的套管也被挤压变形完全封死。核爆炸23秒后,因为井内剩余气体燃烧殆尽,大火逐渐熄灭。工作人员进行预后工作时,检测发现矿区未发现放射性物质沾染。油田开采工作也在不久后恢复正常,这次核弹的跨界爆炸让全世界都震惊不已。苏联报纸《塔什干报》在当时发表了一篇关于这次核爆的报道,这枚核弹也因此成为和平利用核爆炸的一个经典例子。

“核中核”:用核弹灭火、开矿、造水库

核爆炸阻断失火气井示意图

有了核弹灭火的成功范例,苏联原子能部对核爆的和平应用更是大胆。首先想到了开矿,如果常规的普通炸药开矿,粉碎100万吨的矿石岩块,需要先挖掘2~4千米的巷道,钻出1万米深的井,使用50~60万吨炸药,所花费的成本,大约要占矿产价值的30%~40%。如果采用核爆炸,那就又省钱又省时了。

从1969年开始,苏联就对利用核爆粉碎矿石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了试验评估。1972年,在基洛夫斯克市北20公里处,在矿体厚度约30~60米,长200多米的矿石地段上,进行了第一次试验。引爆了1枚2.1千吨当量的核弹,粉碎了50×50×50米的矿段体积。

1984年,进行了第二次试验。引爆了2枚各1.8千吨当量核弹,粉碎矿段体积达到了50×125×90米,粉碎的矿石数量达到155万吨。

通过这两次试验,发现核弹开矿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地震和辐射效应也是安全的。

此外,苏联原子能部又提出利用核爆炸来造水库。

1965年,原子能部在进行一次地下核试验时,计划顺便帮水利部门造个水库。在塞米巴拉金斯克州的恰甘河滩,一枚14万吨当量的核弹在地下178米处被引爆。在爆炸瞬间产生的烟尘高达4800米,烟尘散去,一个足足100米深的大坑便出现在人们眼前,只需要再简单地整理和修建,一个直径430米容量640万立方米的漏斗形水库便形成了。

“核中核”:用核弹灭火、开矿、造水库

而且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在核爆炸24小时后,土脊上剂量强度就降到1毫伦/小时以下,不久后就处于天然水平(15~20微伦/小时)以下。但人们仍然担忧核辐射问题,于是苏联原子能部部长斯拉夫斯基当众跳入新修建的水库中游泳。所有的担忧自然也就烟消云散,水库很快投入使用。

有了这么多和平利用核爆的成功经验,当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俄罗斯就热心建议可以用核爆来封闭泄露,但日本哪有战斗民族这样的“魄力”,敢采取这种“核中核”的解决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