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爲什麼這麼牛?

提起這座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地位的文化名城,當地人總會自豪地稱其為“大西安”。這個“大”字可不僅僅是感性情緒的抒發,在歷史上,它還包含著深刻的政治、文化、經濟等多重內涵。新時期,國家又賦予“大西安”以重要的時代使命。2018年2月7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全文公佈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由此,西安成為第9個國家中心城市,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城市群成為中國第8個國家級城市群。

那麼,什麼是“大西安”?它為何如此重要?

西安為什麼這麼牛?

具有3000餘年建城史的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歷史上最強盛的周、秦、漢、隋、唐等朝代均建都於此。不過,要搞清楚到底有多少朝代在西安建立都城,可是個難題。對此,歷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論,最能得到大家公認的是“十三朝說”——西周、秦、西漢、王莽建立的新朝、東漢(190年,漢獻帝遷都西安)、西晉(313年,晉愍帝在西安繼位)、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

西安為什麼這麼牛?

從周文王在今西安西南營建豐京、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居於此,到五代十國中的後梁將西安所在的京兆府改名為雍州,西安當了1100多年的首都,這在我國曆史上可是絕無僅有的。歷代帝王選擇首都均是慎之又慎,他們為什麼都格外青睞西安呢?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指出,統治者定都,主要考慮經濟、軍事和地理位置因素。

首先,就經濟情況而言,西安處於秦嶺北麓關中平原的中心,附近有豐沛的水系,自古就有“八水繞長安”之稱,周邊的黃土地是當時全國最好的土壤,最利農耕(原文為“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語出《尚書》)。得益於優越的自然條件,佔全國總人口30%的關中人,用全國總面積1/3的土地創造出全國總量60%的財富,給政權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西安為什麼這麼牛?

其次,從軍事上考量,關中的本意就是“眾關之中”,瞧瞧西安四周著名的關隘——東有函谷關、潼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金鎖關,加上秦嶺和渭河,形成了“被山帶河”的有利地形,進可攻,退可守。

西安為什麼這麼牛?

第三,西安所在的關中地區長期處於各朝代疆域的中心位置,擁有通往全國各地的交通幹道,上傳下達十分便捷,有利於掌權者實行有效統治。西安市涇陽縣至今仍是中國的“大地原點”——中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

從這三方面條件來看,西安確實是最理想的都城。

文化底蘊之“五宗最”

發源和興盛於西安及周邊地區的中華始祖文化、周秦漢唐文化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幹,這數千年風雲變幻留下的豐厚積澱,是任何其他城市都不可替代、無法模仿的歷史標記。

始祖文化在這裡孕育 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最早可上溯到三皇五帝時期。關中平原是炎帝、黃帝生活的重點區域,華夏文明在這裡生根發芽。炎帝陵位於關中平原西端的寶雞市渭濱區,黃帝陵位於西安以北陝西省黃陵縣境內,這兩個地方都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主要場所。

西安為什麼這麼牛?

周禮在這裡形成 為維護分封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在豐京對殷商崇巫尚酒的意識形態進行了一場全面革新,對前代制度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改造,創建了一整套禮樂制度。這套制度事無鉅細地規定了每個人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其全部納入“禮”的範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就建立在禮樂制度的基礎上,孔子本人十分推崇周禮,對後世中華民族文化傳統、道德倫理體系及制度的形成產生了非常深遠影響。

儒學在這裡誕生 儒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派,它是華夏民族固有價值系統的集中表現。西漢初年,董仲舒在西安提出“春秋大一統”、“天人合一”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和治國理念。漢武帝接納了他的主張,儒學由此被確定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它不僅對中國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巨大作用,這種影響力超越了國界,直接作用於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

佛教在這裡實現中國化 漢武帝時,出使西域的張騫在大宛國、康居國、大夏國、安息國等地接觸到佛教,回到西安後,他把這些情況報告給漢武帝。張騫還帶回了異域的佛教音樂。更為重要的是,霍去病俘獲了昆邪王,還帶回了高達丈餘的大佛像,列於甘泉宮,漢武帝親自進行燒香禮拜,這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開始,也是佛教中國化的發端。另外,中國佛教有八大祖庭,其中有6個在西安,可見其分量之重。

西安為什麼這麼牛?

(注:律宗祖庭——西安淨業寺,華嚴宗祖庭——西安華嚴寺,慈恩宗祖庭——西安大慈恩寺,密宗祖庭——西安大興善寺,淨土宗祖庭——西安香積寺,三論宗祖庭——西安草堂寺。)

道教在這裡發祥 道教是中國歷史最悠久、完全植根於中國本土的宗教。相傳,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學道、修道、成道,最終乘龍昇天,被譽為道教始祖。春秋時,老子西遊入秦,秦國函谷關令尹喜迎請老子於草樓觀,老子在此著成《道德經》,並授經。草樓觀即今西安市周至縣東南終南山北麓的樓觀臺,後被視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

西安為什麼這麼牛?

建都史為何終結?

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光武帝劉秀決定建都於洛陽。隋唐時期,隋煬帝以及一代女主武則天相繼以洛陽為東都。五代十國中的後梁將西安所在的京兆府改名為雍州,西安結束了逾千年的都城史。

是什麼讓後世王朝放棄了西安這塊寶地呢?

自然資源被過度開發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認為,“促成這樣的變化和旱暘災害以及地震等皆無任何關係,唯一的原因乃是由於秦嶺山上森林的破壞”。作為眾多王朝的首都,關中一直是各時期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承載了沉重的人口和經濟開發負擔,大量林地、草場被破壞,在耕地面積增加的同時,水土流失情況越來越嚴重。

氣候轉冷、水位下降 唐代中期以後,北方地區氣溫逐漸變冷,關中地區溫暖溼潤的環境逐漸消失了。乾冷的環境造成災害增多,農業產量增長因此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氣候轉冷導致的降水量減少進一步加劇了旱情,加之上文提到的水土流失問題,原本豐沛的水系,有的河流的水量逐漸變小,有的逐漸乾涸,成為季節河,給漕運帶來了致命打擊。渭河是關中的“母親河”。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大旱,向秦國求救。秦穆公在謀臣百里奚等人的建議下,援助晉國大批糧食,“以船漕東轉,自雍相望至絳”。

西安為什麼這麼牛?

當時的水運航道可以沿渭河順流而下,溯黃河、汾水而上,直到山西境境內。從中可見,渭河水量相當豐沛,對航運非常有利。然而,隨著氣候變化,渭河水位不斷下降。漢、唐依靠漕運來補充首都龐大的物資供給,渭河航運中斷,極大地動搖了西安的首都地位。到明朝時,渭河的幹線已經出現斷航了。

經濟重心南移 晉代之前,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南方地區地廣人稀,多屬未開化之地。從西晉末年開始,人們發現北方地區農業發展的潛力已經不大,而南方氣候溫熱、土地肥沃,更適合耕種。並且,北方戰亂多發,迫使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另外,西安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獨特地位,與絲綢之路有很大關係。宋元以後,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衰落,海上絲綢之路興起,進一步削弱了西北地區在全國經濟中的重要性。

一直是“中心城市”

雖然不再是首都,但是,西安沒有衰落,從唐末到清末,又一個千年過去了,它仍然是全國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 五代、宋、金時期,西安被稱為“京兆府”。隨著西夏政權的崛起,西安作為朝廷支援西北各路軍事行動的重要基地,軍事和經濟上的地位十分突出。宋朝2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6座,即今天的“一線城市”或“國家中心城市”,分別是:汴京(開封)、京兆府(西安)、臨安(杭州)、福州、泉州、長沙。成吉思汗的兒子蒙古窩闊臺汗奪取關中後,劃西安為忽必烈的封地,作為經略四川、青海、西藏、雲南的戰略後方。

  • 1271年,忽必烈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隨後將西安改為安西路(後改稱奉元路)。

  • 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朱元璋認為“天下山川,唯秦地號為險固”,所以將西安改稱西安府,封次子朱稜為秦王,常駐西安。

  • 在清朝,西安是派駐軍隊最早、駐兵數量最多的城市。在各總督中,駐西安的川陝總督(後改為陝甘總督)管轄範圍最大、統兵最多。

  • 此外,得益於特殊的地緣位置,西安與晉南、豫西、川北、鄂西以及內蒙等地均有密切的貨物往來,成為西北商品的集散中心。

  • 1932年3月5日,國民政府宣佈定西安為陪都,曾成立“西京籌備委員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後,西安又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

  • 1947年8月1日,西安市升格為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市,是當時全國12個院轄市之一。

  • 1953年3月12日,西安改為中央直轄市,是全國12箇中央直轄市之一。

新徵程的起點

當然,再輝煌的歷史也是故事。好漢不提當年勇,城市也一樣。現在,“大西安”又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2018年1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 2月7月,國家發改委網站全文公佈,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城市群成為中國第8個國家級城市群。這份長達42項的宏篇鉅製中,先後兩次明確提出將西安建成國家中心城市。

於是,繼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天津、武漢、成都和鄭州之後,西安成為第9個國家中心城市。實際上,如果按照城市面積、人口、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資金總量、上市公司、雙一流大學等幾項“硬指標”進行排名,西安與已公佈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其它8座城市相比,並沒有什麼競爭優勢。

西安為什麼這麼牛?

但在西安之前的8座國家中心城市裡,有3座在華北、2座在華東、1座在華南、2座在西南,西北地區一個都沒有。西安的入選打破了這種地理分佈上的不均衡。不過這並不是西安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主要理由。根據住建部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國家中心城市應具備以下幾個重要特徵:

  • 國家組織經濟活動和配置資源的中樞;

  • 國家綜合交通和信息網絡樞紐;

  • 國家科教、文化、創新中心;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 國家城市體系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塔尖城市”。

對照上述標準,西安其實已經具備了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足夠實力。

為什麼是大西安?

進入工業時代,在農業文明中困擾西安的自然條件問題,似乎已經告一段落。

首先,西安具備特殊的交通和信息網絡樞紐優勢。西安處在中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和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聯通歐亞、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戰略樞紐。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是中國北方第二大門戶樞紐機場,西安鐵路樞紐是全國鐵路六大樞紐之一,西安公路樞紐是全國公路六大樞紐之一;西安還是全國八大通信交換中心局城市、電信四大節點城市和八大郵政中心城市之一。

西安為什麼這麼牛?

其次,擁有較強的經濟活動和資源配置能力。西安是中國西北地區第一大城市,人口最多,經濟總量位居西部第3位,已形成以旅遊業、文化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同時,也是國家重要的航空航天、電子信息和裝備製造業基地,金融、物流、商貿等現代服務業門類齊全。

第三,科教文化等軟實力過硬。西安擁有各類科研開發機構3000多個。其中,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1家,普通高校63所;西安有兩院院士67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0餘萬人,密度居全國之首,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第3位。西安還是全國第一大軍工城市、全國十大創新型城市之一,醫療能力居全國第6位。

西安為什麼這麼牛?

第四,擁有較強的開放創新能力。西安是國家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點城市。近年來,西安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進步很快。目前,擁有西安高新綜合保稅區、西安出口加工區、西安空港綜合保稅物流中心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以及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開放平臺。174家世界500強企業及分支機構相繼在西安落戶。

第五,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與較強的國際影響力。如上文所述,西安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和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有6處遺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使西安擁有全國最強的民族文化代表性、識別性和包容性。西安國際交往活動頻繁,擁有國際友好城市31個,外國駐西安總領事館4家,外國簽證中心17家,也是西北首個對51個國家公民實施72小時過境免籤城市。西安還有擁有歐亞經濟論壇、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等國際交流平臺,是國內的四大世界最佳旅遊目的地城市之一,在西安舉辦的國際會議會展數量位列全國第4位。

西安為什麼這麼牛?

‍重振漢唐雄風,再創盛世輝煌,這是歷史給予西安的又一次重大機遇!

西安人,擼起袖子加油幹吧!

西安為什麼這麼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