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之《家餚》:家長里短未必就不如宏大敘事

讀書筆記之《家餚》:家長裡短未必就不如宏大敘事

今年開始,我訂了一份《收穫》雜誌,主要用於晚上睡前瀏覽。好久不看《收穫》了,因為這幾年很多精彩的長篇和中篇小說都在這本文學雙月刊首發,口碑一如既往地好,所以去年年底時就給自己訂了一份,希望能夠同步看到中國當代文學的佳作。果然不出我所料,今年第三期《收穫》上發表的長篇小說《家餚》值得一讀,忍不住要推薦給大家。

《家餚》的作者是上海女作家唐穎。查了百度,發現她也是77級或者78級學生,寫了不少小說和劇本,但我都沒有看過,直到這部《家餚》感動了我。

讀書筆記之《家餚》:家長裡短未必就不如宏大敘事

唐穎

《家餚》之所以感動我,是因為唐穎以女性敏感的筆觸,再現了具有濃厚上海風情的社會氛圍和生動的人物形象。因為我的舅舅是上海人,幼時常去上海,舅舅一家也常來杭州。後來因為工作需要,更是常來常往於滬杭之間。所以,我非常喜歡也非常習慣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交了不少上海朋友。金宇澄的《繁花》,吳亮的《朝霞》,令我激動了許久,終於讀到了入木三分描寫當代上海生活的長篇小說。正在我等待金宇澄和吳亮的新作時,《家餚》出現在我面前,給了我意外的驚喜。

《家餚》講述的是一個上海大家族幾十年悲歡離合的故事。值得稱道的是,唐穎為我們奉獻了一群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一直到死都放蕩不羈的元鴻,能幹卻絮叨不已的當家人元英,聰明、美麗、堅強卻不幸的容智,脆弱、敏感、愛哭的容美,還有阿馨、寶珠、芸姐姐、知成表哥、楷文等等,一個個栩栩如生,正是我所熟悉的上海人。這樣的人物,不可能出現在別的地方,只能出現在上海。聽到一句“咪豆”的親切呼叫,看到容美記錄下來的一個個佳餚菜譜,我心中油然升起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小說里人物悲歡離合的輾轉糾結也正是這幾十年上海人的典型經歷,家庭工廠,送去勞改,紅白喜事,歲末家宴,里弄賣蛋,弄堂八卦,在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人物不生動也難。

讀書筆記之《家餚》:家長裡短未必就不如宏大敘事

唐穎這樣回憶她在新加坡電視臺工作時的經歷,“劇本是開會討論出來的,對劇本的要求是每十五分鐘有個小高潮。因此,設置每段情節,監製在問編劇也在自問,觀眾會覺得有趣嗎?”這種市場化、工業化到了極致的創作模式,雖然娛樂效果很好,但卻失去了文學藝術的本來意義。所以,唐穎把創作《家餚》稱為“從‘文藝’進入‘日常’”,用一個家長裡短的故事來反映我們這個時代。

《家餚》的特色是,多數章節的開頭是容美記錄母親和家人傳給她的家餚食譜,用食譜帶動和引發小說人物的故事。這些是幾十年前憑票證購買食物年代的食譜,這些食譜來自不同的家庭成員,攜帶了敘述人的情緒和當年的場景,是非常個人化的記錄。從小說結構來說,章節前的食譜成就了小說的形式感。食譜幫助我們發現小說隱而未述的主題,或者說是母題滋生的子題。在一切都被剝奪後,“吃”被放大了,放大到有了抽象的意義。在物質匱乏、政治運動頻仍、災難無常的現實中,仍然擁有日常生活的樂趣,是大城小民的抗壓本能。人是容易苟安的,漸漸習慣了高壓社會,勉力把他們當下生活過出滋味來。精心烹煮食物,還保留美味的感受,這便是人性頑強的一面。

讀書筆記之《家餚》:家長裡短未必就不如宏大敘事

讀完《家餚》,掩卷沉思。如今太多的作家痴迷於宏大敘事,動輒上下百年縱橫千里,文筆汪洋恣肆,但讀來卻少有實貨,空乏得很。反倒是唐穎這樣實實在在地講述一個家長裡短的故事,更容易引起我們的共鳴和反思。家庭是社會的最小細胞,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講好家庭裡發生在飲食上的故事,實在不亞於一部宏大的史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