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之二:它真不是神藥也不是神片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之二:它真不是神藥也不是神片

《我不是藥神》上映後好評一片,超過55%的觀眾在豆瓣電影上給予五星好評,評分一直高居9分以上,到今天才跌至8.9分,遠遠超過了大多數國產影片。它果然是一部完美無缺的神片麼?顯然不是。所以,我必須要來說說《我不是藥神》的硬傷。上一篇說了它的法律硬傷,今天我再說說它的情節硬傷和表演硬傷。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之二:它真不是神藥也不是神片

首先,我想請問讀者諸君和觀眾諸君,你們瞭解慢粒和格列衛麼?因為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影片把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特效藥物改名為格列寧,但生產銷售企業仍舊是瑞士諾華公司。所以,《我不是藥神》講述的毫無疑問是關於格列衛的故事,編導演也毫不避諱地承認。那麼,影片中關於慢粒和格列衛的情節是不是有硬傷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之二:它真不是神藥也不是神片

在前文中,我寫到,我曾經有家人身患慢粒白血病,也曾經通過病友購買過印度仿製格列衛,所以我知道一些關於慢粒和格列衛的基本知識:

慢粒與普通急性白血病正好相反,多發於50歲以上的人群,平均發病年齡為65歲,男性比女性更常見。影片中那麼多中年、青年甚至少年慢粒病人的情況不符合事實。普通急性白血病才多發於青少年。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之二:它真不是神藥也不是神片

格列衛並不是神藥,它雖有明顯的延緩慢粒療效,但副作用嚴重,很多人服藥後不得不停藥。影片顯然誇大了格列衛的療效作用。試問:如果真有這種一擊必中的神藥,慢粒還會是一種危險的疾病麼?

格列衛藥價高昂,不僅中國,全世界都有強烈反映,但迄今為止,中國從未發生過慢粒病人集會抗議格列衛高價事件。影片中抗議衝擊企業的事件完全是虛構的。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之二:它真不是神藥也不是神片

據我所知,就像《我不是藥神》的故事原型陸勇案件一樣,迄今為止,流入中國的印度仿製格列衛都是通過匯款郵寄的,並沒有電影中那樣幾十箱的走私情況。須知,那是一盒可以服用一個月每天只需服用一粒的藥片!不可能幾十箱地從海上走私。

慢粒是一種相對少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大約佔所有癌症的0.3%,佔成人白血病的20%。總體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一到二。一個城市,即便像上海那樣的特大型城市,也不可能有幾千慢粒病人,更不可能都聚集在馬路邊送行。影片最後慢粒病人在街道兩旁送別程勇的橋段渲染太過分。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之二:它真不是神藥也不是神片

中國公安機關在偵查中會聽取報案企業(包括外資企業)的意見,但不可能讓外資企業人員參加內部案情分析會。刻意把公安機關塑造成外國企業的“狗腿子”顯然很不合適。

疾病的治療是一個複雜的現象,迄今為止無法治癒的疾病還很多。醫保體制的改革更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即便美國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奧巴馬政府花了兩屆任期力推的醫療保險改革法案,特朗普一上臺就廢止了。何況乎發展中的中國?把疾病歸咎於貧窮,歸咎於藥價,歸咎於醫保制度,都是簡單化的思維方式,於事無補。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之二:它真不是神藥也不是神片

除了上述情節上的硬傷,還有不少表演上的硬傷:

影評界對《我不是藥神》中演員的表演評價很高,但都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問題:沒有表現出慢粒病人的症狀和痛苦。《我不是藥神》上映之初,很多人稱它為《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中國版。我以為,從表演角度說,《我不是藥神》遠遠不如《達拉斯買傢俱樂部》。《達拉斯買傢俱樂部》被人稱道的主要之處是表演。飾演羅恩·伍德魯夫的馬修·麥康納和飾演雷恩的傑瑞德·萊託因為傑出的表演贏得了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獎。他們把艾滋病人病痛纏身、吸毒成癮卻渴望生存的細節表現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反觀《我不是藥神》,在表現慢粒病人的痛苦上就顯得非常欠缺。如果沒有疾病的痛苦,那麼影片的格列衛主題還有意義嗎?那麼生龍活虎,那麼能打,還像個慢粒病人嗎?這點上我們真得要向《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好好學習。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之二:它真不是神藥也不是神片

《我不是藥神》中徐崢飾演程勇的外觀形象確有變化,令人耳目一新。有觀眾戲稱:終於看到長了頭髮的徐崢。但人物的內裡性格還不夠豐滿,從程勇退出代購印度格列衛,到後來的自我救贖的轉變,缺少足夠的鋪墊,不夠自然。影片後半部分對程勇一味拔高,缺少前半部分夫妻、父子感情關係的生動細節,人物變得單薄而概念化。與片名正好相反,編導一直在把程勇塑造成神一樣的完美無缺的人物。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之二:它真不是神藥也不是神片

呂受益、黃毛、劉思慧、劉牧師這幾個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更顯得單一,沒有在慢粒疾病造成的痛苦和個人性格發展之間形成有說服力的連接。有網友對黃毛提出質疑:這種染黃毛的形象完全不屬於農村窮孩子。我很認可這個質疑。

因為只看了一遍《我不是藥神》,情節和表演硬傷只能舉出這些。這些硬傷說明,影片的編導對關於慢粒和格列衛的社會現象還缺乏真正的瞭解,對人物的塑造還缺乏真正的誠意。所以,影片只能是幼稚煽情情節的堆砌,借用觀眾廉價的眼淚來質疑現行醫保制度和法律體系,缺少有深度的理性分析和生動的人物。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之二:它真不是神藥也不是神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