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庸之道在评比竞赛中的运用

二 中庸之道在评比竞赛中的运用

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建设中,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庸之道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和处事原则。中庸的主要意思是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它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已培养成为具有崇高思想完美人格的正人君子,达到至仁至善至圣至贤,共创太平和合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方面都跟它扯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各项评比竞赛活动等。

我在中心学校工作多年,曾多次参与制订各种方案规则,实施各种文体比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按照要求,每次活动都要评出等级,实施奖励.这等级是人定的,这优劣是人评的,那参评的人和被评的人又各不相同,见仁见智,很难统一标准,既不能象用尺子量长短那样标准,也不能象用秤称重量那样准确.怎么办呢,所有的部门行业都采用打分制,七八个评委,各打各的分,然后统分,去掉一个最高的,去掉一个最低的,取平均值――这便是中庸之道在评比竞赛中的运用。

中考高考以及各类考试,数理化之类,有标准答案,好评分,那作文评卷无标准答案,往往因人而异,相差甚大,时有误判产生.于是有关部门就规定作文判分原则,即在完成一定字数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判分,如50分的作文,上限为45分,下限为30分.所有文章只能在此范围内评定。这也是中庸之道在作文评定中的运用。

人在社会上谋生立命,往往因各种原因与他人发生矛盾纠分,有时还很激烈,以至大出打手,对簿公堂.精明的领导处理此类问题,总是先进行祥细的调查了解,根据不同情况,个别交流,妥善处理,强者压一压,善者让一让,无理者压一压,有理者让一让,有钱有势者压一压,弱势者安慰一下,处理结果让双方都较满意,不留后患――这是中庸之道在日常工作中的运用,并且效果也很明显。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偏激,不走极端,不要不及,不要过头.倘若我们人人都能如此为人处世,爱岗敬业,那文明祥和,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就一定会早日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