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隊「慢性自殺」,傳控足球真的式微了嗎?

昨夜今晨,俄羅斯通過點球大戰淘汰西班牙晉級八強,後者全場控球率達到79%,成功傳球次數超過1000次排名歷史第一,而俄羅斯僅有不到200次。

西班牙、阿根廷和德國,是本屆世界盃上場均控球率和傳球次數最高的三支球隊,隨著西班牙被俄羅斯淘汰,這三支最精於傳控的球隊全部出局,這是偶然嗎?傳控足球式微了嗎?

西班牙隊“慢性自殺”,傳控足球真的式微了嗎?

傳控足球發端於2008年,以瓜迪奧拉入主巴薩開始,2008年歐洲盃、2010年世界盃、2012年歐洲盃西班牙大賽三連冠,乃至2014年德國足球因為瓜迪奧拉在拜仁的“佈道”,同樣使用傳控足球奪得世界盃。四屆國家隊大賽冠軍,還有多座聯賽冠軍和歐冠,確實可以說盛極一時。

時過境遷,如今西班牙、阿根廷和德國的出局,不是因為傳控足球不行了,而是因為他們達不到傳控足球的要求,卻還無法改弦易轍。

傳控足球對球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核心要求是以下幾個:

1、不間斷的無球跑動,隨時都可以形成撞牆過人或三角傳球;

2、陣型前壓,縮短三線距離,高強度的就地反搶;

3、前場有支點,中後場有人後插上射門,作為進攻補充手段;

4、要滿足前兩個條件,尤其是傳切當中速率的突然變化,對球員體能要求非常高,需要保持極好的精神面貌。

西班牙隊“慢性自殺”,傳控足球真的式微了嗎?

德國和2014年奪冠時相比缺失最大,沒有速度、沒有反搶、沒有克洛澤做支點,內訌連連精神面貌也一塌糊塗,1、2、3、4全都沒有,所以最先出局。

阿根廷其實從來都不是傳控足球,只是因為有梅西這位tiki-taka的核心在場,才會給外界這樣的印象。阿根廷最缺的是第1項和第3項要求——在阿根廷,沒有人能提供梅西在巴薩時享受的無球跑動的機會,梅西吸引防守時沒人可傳,梅西無球跑動時隊友又給不到位。

而且這支阿根廷平均年齡太大,體能不符合傳控足球的要求,這在面對年輕的法國隊時,暴露得尤其徹底。

西班牙原本是有戲的,畢竟是tiki-taka“始祖”,他們進行了改良,有了科斯塔這個強點,對球隊幫助很大。

但是,正因為是“始祖”,西班牙也是對傳控依賴最根深蒂固的,因此當中場沒了哈維、伊涅斯塔體能急劇下降時,西班牙的傳控足球受到的影響也是最大的。臨陣換帥,也讓他們失去了及時調整的最後可能。

西班牙隊“慢性自殺”,傳控足球真的式微了嗎?

縱觀昨天全場,過多的橫向傳球和回傳,讓西班牙隊看起來就像在“慢性自殺”——要知道他們在點球戰的勝率非常低,而東道主在世界盃點球大戰中則是四連勝。

傳控足球的核心不是傳,也不是控,而是跑。高強度的跑。跑得好,傳球線路密集起來,就可以“遛”得對方全隊疲於奔命,累死的是對手;跑得不好,輕則產生大量毫無威脅的無效傳球,白白浪費體力,重則頻頻被打反擊,累死的就是自己。

西、阿、德這三家,是已經不再符合傳控足球的高要求,但又習慣了傳控足球,無法及時作出調整。

傳控足球對人員狀態的要求很高,它興盛於有“強迫症”之稱、對球員要求起來有如魔鬼一樣的瓜迪奧拉之手,這並非偶然。瓜迪奧拉短短几年要從巴薩、拜仁轉戰曼城,也不是偶然的。如果他一直在訓練同一撥人,沒有球員受得了這樣的強度,即便能夠承受這樣的強度,在鬥志上也很難始終維持在最高水平。

傳控足球到底前途如何,這屆比賽真正的參考樣本,或許會是巴西隊。看看那四條標準,巴西隊現在才是基本全部符合的球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