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以爲公益人不拿薪水,你就out了,來看看職業公益人的薪酬

目前,中國的職業公益人究竟能拿多少薪水?媒體不知道,政府有關部門不知道,就連從業者恐怕也不清楚——公益領域缺乏談論工資的氛圍,年底了,無論多少,年終獎是許多行業熱議的話題,但這顯然不包括公益慈善行業。

公益行業不談薪酬,主要是出於對“道德綁架”的畏懼,但這樣的行業自我遮蔽卻帶來了更多的不信任。

監管部門正在制定新規倒逼慈善組織進一步信息公開。2017年12月,民政部發布《慈善組織信息公開辦法(徵求意見稿)》,擬在2018年,推動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把在本組織領取薪酬前五位人員的職務和薪酬情況向社會公開,且須在信息形成之日起30日內公開。

“為不引起不必要的爭議,我們隱去了相關基金會秘書長的姓名,有心的讀者可按圖索驥,但在對號入座時,請注意年份,部分基金會在2017年裡更換了秘書長。”

基金會高層人員年薪

如果再以為公益人不拿薪水,你就out了,來看看職業公益人的薪酬

製圖-羅苑

坊間皆傳,公益慈善行業工資過低,但事實上,為了吸引人才流入公益領域,近年慈善行業裡,尤其是基金會間,已逐步採取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策略,中國大陸出現一批拿高薪的職業公益人。這本是好事,但因信息的不完全公開,高薪者不可避免地受到行業內外的質疑——人們不是不能接受公益從業者拿高薪,但前提是你必須說明,某人幹出了什麼業績,或者承擔了怎樣的職責讓他足以勝任高薪,尤其是以公眾籌款為主要來源的慈善組織更是如此。

基金會專職員工平均年薪

(高層薪酬亦統計在內,理論上存在“被平均”的可能)

如果再以為公益人不拿薪水,你就out了,來看看職業公益人的薪酬

製圖-羅苑

最近,有兩位年輕人找到我,希望我在歲末年初各大基金會制定來年預算之際說說薪酬的問題,為此,他們特意蒐集了20餘家主流基金會在年報中披露的薪資數據。一個未經核實的情報是:基金會行業內部貧富不均,不少年輕人認為自己的勞動得不到應有的報酬。

這種情況究竟有沒有,普遍不普遍,合理不合理,可以討論,甚至可以辯論,總好過對薪酬問題避而不談。

我們觀察到,近兩年來,與企業家們空前高漲的扶貧熱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股在年輕從業者當中蔓延的悲觀情緒。他們沒有在網上高聲表達,卻“用腳投票”,默默地離開了這個行業。離開者,往往是表現不錯的“潛力股”,他們在公益的平臺上展現了才華,然後轉身跳向了在世俗生態鏈中更高的所在。

影響年輕人職業選擇的因素誠然很多,但薪酬的問題最為顯著。一個行業如不能建立一個體面而清晰的薪酬體系,幾乎不可能吸引在市場經濟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而沒有年輕人,也就沒有未來。

因此,我們呼籲,一方面要持續提升公益慈善行業的整體薪資水平,不要讓幫助弱勢群體的人也成了弱勢群體本身;而另一方面,要推動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更多地將人員薪酬曬在陽光下,讓公眾能夠評價,可以監督。(文字部分轉自黎宇琳 公益資本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