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正念」方法應對焦慮

心理健康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焦慮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應對焦慮呢?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喬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在接受正和島《決策參考》採訪時,談到了解決焦慮的具體做法。

卡巴金給出的建議是,在思考(Thinking)之前,先要覺知(Awareness)。比起“行動”(Doing),我們更要關注“存在”(Being)。“覺知”就是察覺、感知的意思,卡巴金認為,這是一種深層的智慧,只不過人們一般不去訓練這種能力,而是更多地去訓練自己的思維。雖然人類很擅長思考,但思維是有侷限的,有時候思考並不能解決問題。

具體來說,在遇到壓力的時候,如果你能聚焦於當下,察覺到情景的壓力和自身反應的衝動,你就已經引入了一個新的維度。在正式的正念練習中,當我們體驗到不適、疼痛或任何一種強烈情緒時,我們只是去觀察它們,允許它們存在而不去進行條件反射式地反應。我們要讓自己和那些不愉快的、艱難的東西共處,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更真實地感受到當下的一切,從自身的體驗中看到事情之間的關聯,做出更恰當、有效的回應。

卡巴金表示,當你面對壓力而不是逃離壓力的時候,你就更可能察覺自己的情緒,以及某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一旦你保持冷靜和安定,在每一個當下的時刻保持覺知,你就可能在過去毫無希望的地方看到新的方向和路徑。

卡巴金也在企業推廣正念訓練的方法。比如,一般開會的時候,往往是很多人坐在一起絞盡腦汁討論。但如果能在會議開始之前,拿出5分鐘讓大家冥想一下,讓人把心思安定下來,人們也許就能比較自然地從現狀中發現做事的方法。

卡巴金說,我們太容易評判,覺得別人說的話沒道理,認為只有自己知道什麼是對錯。其實這都是浪費精力。正念強調的就是不要輕易評判。團隊合作時,要學會彼此傾聽。想找到新辦法解決問題,就要學會集思廣益,而不是因為某些想法還不成熟就把它扼殺了。有時候,新的洞見並不是來自某個人,而是來自交流與對話。如果每個人都能少一些評判,少陷入思考,新的想法就會浮現出來。

希望以上觀點對你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