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平克:提高寫作能力的兩個建議

寫作

互聯網讓每個人都能發聲,通過寫作等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當發聲渠道越來越豐富時,我們卻發現,寫作能力成了稀缺的能力。公眾號“伯凡時間”發表了一篇書評,介紹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新書《風格感覺:21世紀寫作指南》。文章中分享了提高寫作能力的兩個建議。之前,《李翔知識內參》也曾經介紹過這本書提到的8個寫作原則,這些建議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寫作。

首先,先成為好讀者是成為好作者的起點。史蒂芬·平克在書中說:“在閱讀中發現、欣賞,並對好作品進行逆向(拆解)工程,破解它們好在何處。”閱讀中的“感覺”就是能與精巧句子產生共鳴的理解力。好的寫作建立在對文字的審美基礎上,要讓閱讀優秀文字變成一種趣味。趣味是大量輸入的結果,人們很難給“什麼是好的”與“什麼是壞的”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隻要你一接觸,就能夠分辨出孰優孰劣。如果一個人沒有建立起瞬間辨別文章品質的能力,那麼他就很難寫出好內容。

其次,寫作還有一項必須要建立起的能力,就是表達的邏輯性。文章認為,說和寫都包含著“表達”與“章法”兩層含義。我們在聽或者讀一段話的時候覺得彆扭,問題並不出在某個具體的字詞上,而是字詞背後的章法讓我們覺得不舒服。現在說到提升寫作能力,大家關注的多是外在表達層面,朝著辭藻華麗的目標前進,最後導致很多華而不實的文章出現。其實,表達背後的“章法” 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學習寫作的人很少在“邏輯性”上下功夫。

史蒂芬·平克在書中也提到:“寫作是將網狀的、樹狀的思維進行線狀表達。我們頭腦中的思維總是離散、跳躍的,會同時湧上很多的念頭,彼此之間沒有什麼聯繫,混亂不堪。就像是劇場散場一樣,所有人都朝出口走去,但沒有人維護秩序,這容易導致堵塞。”網狀的思維必須經過“邏輯的關口”,這要求我們對大腦中的混亂思緒進行管理,讓那些離散的觀念列成一隊,有序地流出。這個過程並不是誰教一句口訣,然後默唸幾遍就能學會的,它需要長期的磨鍊中逐漸掌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