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工具,就会陷于工具 I 理财思维篇

这是 星辰达海 的第 57 篇原创文章

(一)

在职场中,每一个岗位的人因为做事不同,就有着不同的着眼点,进而形成不同的思维。业务人员关心如何拿下订单,财务部门关心如何收回账款,老板就需要统一考虑这两件事,也就是把货卖出去和把钱收回来。

做为一般员工,容易只关注自己的“份内”之事,关注细节而忽略大局。业务人员容易只关心把货卖出去,但忽视了账款回收。

对于保险人来说,最大的可能是保险营销的合规风险,是否按正确的理念讲解而非销售误导。

作为老板,大局观是必须要有的,但却容易忽略细节,虽然他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如果老板并不了解一线员工的具体操作,也不了解实际的市场情况,就只有听从员工反馈的信息。

暂且不论信息的传导本身会出现物理偏差,每个人因为各自的利益,给到的往往是观点而非事实。

因此,老板除了把握大局之外也要关注细节。

(二)

那理财的细节和大局又分别是什么呢?

着眼于工具,就会陷于工具 I 理财思维篇

不妨来看一种常见情况,现在有一位40岁的王先生,企业管理者,太太全职,儿子10岁。家庭年收入80万,现有资产300万,因为平时工作忙,大部分以银行理财为主,有几十万做股票;另有房屋贷款100万。

曾经在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爆朋友圈之前,王先生就已经做好了家庭保障计划,社会保险、医疗险、重大疾病保险一应俱全。

我最喜欢的客户,是不会因为朋友圈疯传的几篇文章,或者是刚上的一部电影,而情绪化地选择一份保险(比如最近大热的《我不是药神》),买一个短暂的心安,这是基于感性

应该是对风险有深刻的认知,同时对方案能够长久坚持,在此之后,是绝对的心安,这是基于理性

既然风险事件准备妥当,下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成了未来的刚需准备,比如养老。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当退休之时,收入会断掉,但支出会持续。如此明显的现金流矛盾,是需要准备一下的。

那应该怎么考虑呢,自己手里这300万到底应该如何打理呢?这是他的烦恼。

他咨询好几个朋友,他们在不同的金融机构工作,有银行,证券公司,贵金属,保险;每个人都给了自己的答案。

这时候很有意思的情况出现了。

银行的人建议他买银行理财,收益不高但最起码还稳定,现在资管新规落地还有两年,抓住最后两年时间;当然,那时候银行也会有很多方式来应对,总之是放银行最安心啊。

做私募的说你应该配一部分私募,你完全具备这个资金实力,应该考虑跟自己身份相匹配的投资。在中国,前20年是房产的时代,但现在的独生子女未来至少有3套房,房子哪里还有投资空间呢?未来的20年是股权的时代,人无股权不富,这才是真正创造价值的资产。当发展进入红海时代,需要去寻找稀缺的蓝海,私募正是发现蓝海机会的最好选择。

卖房子的

人告诉他,在中国买房子依然不会有错,你什么时候看见房子跌过?

保险代理人告诉他,那些都不靠谱,未来银行会降息,股权风险大,房子不能再买了,还是加点年金险吧。

王先生有了太多的选择,每个人都说得很对,但貌似都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往往陷入各种纷繁复杂的选择当中。曾经创造财富是一件辛苦但快乐的事情,但到了拥有财富、享受财富的时候,却陷入了无尽的烦恼。

(三)

所有的产品和工具,说的都是形式和方法,单一看每一种工具的逻辑,是没有问题的。没有一个是错误,但也没有一个是永远正确。

着眼于工具,就会陷于工具 I 理财思维篇

王先生养老诉求的背后,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是资产分散配置,但这仍然是产品。很多时候,资产配置这个词,成了不是为了卖产品而卖产品的遮羞布

“养老”这个人生刚需,如果只提炼成几个词,应该是什么?

先考虑清楚是这一点,之后才是工具的选择。

首先,非常容易想到的,是准备多少,能够让你的内心安定下来的“量”是多少。或者说到了养老时期,每年领多少钱心才不慌。

着眼于工具,就会陷于工具 I 理财思维篇

另外,要考虑的是“稳”,也就是这笔资金能够多大程度上确定未来一定归自己所用,这是从时间的维度来考虑的。

最后,根据以上的内容,考虑自己第一步做什么,做多少,这是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

量和稳,这是应该先去考虑规划的点,而不是具体的产品选择。

着眼于工具,就会陷于工具 I 理财思维篇

理财,正是要跳出产品本身,看到大局,看到对应的理财目标所需要考虑的关键点。

(四)

在“道”上把握方向,在“术”上做具体选择,职场如此,理财亦如是。

切不可陷入术的纠缠,比如在职场上盯着自己的同事,去打压而非协助,把格局放在公司当中而非更大的行业发展;比如在理财之时,只钻研不同产品的优劣势,试图去寻找最完美的产品。

更重要的是,在道上思考,职场中考虑契合未来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在理财关心客户需要,明确目标背后的核心要素。

当看清这一切,职场不过如此,理财不过如此,人生又有何不同?

End

往期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