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需求漸長,產業鏈融合趨良

天然氣需求漸長,產業鏈融合趨良

一、上半年天然氣供應高速增長

2015年,全國天然氣產量1271.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9%。2016年,全國天然氣產量1368.3億立方米,增長2.2%;2017年全年天然氣產量(含煤層氣,下同)1474.2億立方米,增長8.5%;其中新疆已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一萬億立方米,與鄂爾多斯、川渝和青海並稱為中國四大天然氣區。

天然氣需求漸長,產業鏈融合趨良

數據統計顯示,在進口氣源的補充下,2018年上半年我國天然氣供應達13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89億立方米,日均同比增長達到1.04億立方米,增幅達到16.2%。我國天然氣市場總體延續2017年以來的爆發性增長態勢,同比增量較2017年同期增長44億立方米(2017年1~6月同比增量為145億立方米)。

據檢測,2018年上半年市場形勢波動明顯,呈現出“緊—松—緊”情況,其中1~2月下旬,因為我國採暖需求增長超過預期,資源增供能力有限,導致國內供需一度緊張。3~4月上旬市場形勢有所好轉。4月中旬至6月上旬,國內工業需求出現明顯增長,導致國內供需情況再度緊張,多地開始對下游用戶進行限氣。從6月中旬開始,因為上合會議開始,華北地區需求出現大幅度下降,市場供需再度呈現出寬鬆態勢,至會議結束,下游需求出現緩慢復甦,預計7月開始市場重回緊張狀態。

二、LNG需求潛力大,供給源進一步豐富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LNG產業鏈不斷完善。從上游LNG供應商來看,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三大石油公司不斷建設LNG接收站,壟斷了我國海上LNG的貿易和生產。此外,我國陸上LNG液化工廠蓬勃發展,湧現出了以新疆廣匯能源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陸基LNG生產供應商。從下游LNG分銷商看,廣匯能源、中石油崑崙能源、中海油總公司、新奧能源及綠能控股集團等是國內的領軍企業。從LNG設備製造商來看,張家港富瑞特裝、中集安瑞科、四川空分設備等企業的研發製造水平在國內處於前列。從LNG汽車製造商來看,山東濰柴動力、四川南汽、陝西重汽及玉柴、上柴等相繼自主研發出LNG發動機和汽車。

天然氣需求漸長,產業鏈融合趨良

隨著社會經濟的綠色發展與環境治理的不斷加強,預計我國進口LNG業務仍具有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從國際市場供給分析,2017年全球LNG液化能力已高達3.49億噸/年,較2016年增長13%;考慮到現階段全球還有約1億噸/年的液化項目在建,預計2020年前世界LNG液化能力將超過每年2000萬噸的增長;此外,美國仍有加工能力合計6000萬噸/年的已批准但未開工的LNG項目,俄羅斯也計劃未來建設加工能力合計超過6000萬噸/年的多個LNG液化項目。也就是說,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全球LNG資源市場供給將相對充足,為我國進口LNG業務奠定了良好的資源來源和價格基礎。

三、接收站格局走向多元化

當前在運LNG接收站多由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控股運營,集團與進口氣源簽署長貿協議,長協採用“照付不議”合同,價格多與日本JCC油價掛鉤。2013年以前伴隨著國際油價大幅上漲,LNG進口價格一路飆升。除中海油在2006年簽定的大鵬一期和2008年簽定的福建莆田一期長貿合約價格較低外,2013年以前投產的LNG接收站進口價都比較高。2014年開始國際油價大幅下跌,雖然部分LNG長協合同中包含價格調整條款,但調整幅度及調整速度均不及現貨價格變化,我國長協、現貨價格出現倒掛現象,導致“三桶油”購氣主動性較低。

目前我國接收站長期由“三桶油”壟斷,向第三方完全放開碼頭資源的意願較弱。直到2014年8月,江蘇如東LNG接收站才與申能股份首次合作,進行了LNG接收站設施對外接卸LNG的試驗性開放。由於LNG長協多采用“照付不議”合同,與現貨市場價格可能存在較大差異。當LNG現貨價格低於長協價格時,若LNG接收站向第三方用戶開放,第三方用戶將會大量引入低價現貨資源進行銷售,搶佔天然氣市場份額,導致“三桶油”利益受損。接收站照付不議的LNG銷售量降低,將導致LNG接收站儲罐的剩餘能力下降,客觀上也阻礙了向第三方用戶的開放。當LNG現貨價格高於照付不議長期貿易合同價格時,由於缺乏價格競爭優勢,第三方用戶進口LNG的積極性也會下降。

長協氣價較高疊加接收站開放程度較差,二者共同導致我國LNG接收站產能未得到完全釋放。目前,我國LNG接收站年平均利用率只有50%左右,接收站已成為制約我國LNG進口的關鍵因素。

民營接收站稀缺性凸顯,新投產的民營接收站無高價長協拖累,在現貨市場優勢突出;未來LNG市場規模穩定後,先期投產的接收站具備先發優勢。截至目前,“三桶油”之外僅廣匯能源運營的江蘇啟東接收站及九豐集團運營的廣東東莞接收站順利投運。當前多家A股上市公司已有在建及規劃的LNG接收站項目,其中深圳燃氣建設的配套接收站已具備投產條件,預計將於2018年中投產;廣匯能源建設的啟東二期預計於2018年底投產;中天能源建設的江陰、潮州接收站預計分別於2018Q4及2019Q2投產;百川能源及湖北能源已順利與政府部門簽署接收站合作協議。

民營接收站投運後有望打破“三桶油”長期壟斷地位,分享LNG市場利潤。且新投產的民營企業沒有之前簽訂的高價長協“照付不議”限制,更容易在現貨價格低位時把握時機,在LNG現貨市場優勢突出。長期來看,LNG市場規模將趨於穩定,先期投產的民營接收站客戶資源優質、市場佔有率有保障,先發優勢突出。

在LNG接收站快速擴張的同時,國內LNG衛星站的數量也在穩定增長,區域經濟的全體水平是該區域LNG衛星站數量的主要取決要素:引領我國經濟的廣東省和浙江省的LNG衛星站數量排名居全國前列。

天然氣需求漸長,產業鏈融合趨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