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里建起生態圈 美了鄉村富了羣衆

荷塘里建起生态圈 美了乡村富了群众

千畝荷海,十里飄香。一朵朵花苞悄悄探出頭來,綻放的花蕾挺立於葉子之上,一望無際的綠色荷塘,點綴著白色的荷花,清爽明亮。走進吳城鎮河灘村藕蝦混養基地,記者便被這一幅美麗鄉村夏日獨有的荷塘美景所吸引。

荷塘里建起生态圈 美了乡村富了群众

“這近千畝藕塘裡水上有蓮子、水下有蓮藕和龍蝦,蓮藕+龍蝦的養殖模式,既生態,效益又高。”看著眼前的美景,荷塘的主人孫雅臉上溢滿幸福。

回鄉創事業

孫雅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淮陰人,創業對她來說不是第一次了,2016年之前她在深圳從事著手機電子屏幕方面的工作。當提起為什麼會想到回來做藕蝦混養這一與之前創業經驗毫不搭邊的創業項目時,孫雅告訴記者,2016年淮陰區到深圳招商引資,作為一名淮陰人的她,既想要回鄉為家鄉建設做貢獻,又想念家鄉的風土人情。當了解到區委區政府對於農業的重視以及扶持力度後,加之家中有親人在寶應從事著荷藕養殖,“創業老手”的她看到了藕蝦混養這種生態養殖的美好前景。“另外,我一直都很嚮往田園生活。”說起這一回鄉創業的原因時,孫雅的臉上露出了稍帶羞澀的笑容。就這樣,孫雅回到了家鄉,開始了她的藕蝦混養創業之路。

荷塘里建起生态圈 美了乡村富了群众

鮮少有人的創業之路是一帆風順的,在回鄉創業的初期,孫雅就遇到了困難:村民不願意流轉土地。“當初村裡面說要流轉土地拿田去種荷花,我們是不願意的。都不種植水稻,拿什麼來吃。”面對村民們這樣的想法,駐村第一書記梅瓊和村幹部齊心協力想辦法,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向村民們詳細講解藕蝦混養的養殖模式和經濟效益,讓村民們能夠在瞭解之後轉變思想。經過多方的共同努力,村民們終於同意流轉土地。“為了土地流轉這件事,梅書記和村幹部都瘦了好幾斤。”孫雅臉上露出了感激之情。

生態增效益

解決了土地流轉的問題後,佔地120畝的藕蝦混養基地一期項目建成了。

孫雅告訴記者,藕蝦混養這種養殖模式接近於原生態的水域環境,不僅能有效的利用水面,而且稱得上一舉兩得。小龍蝦既能為蓮藕提供底肥,又能增強蓮藕底泥的透氣性,增加蓮藕的產量;蓮藕和水草也能為小龍蝦淨化水質和提供天然餌料。藕蝦生態互補、和諧共生,互不影響、效益明顯。

在結合了寶應和臺灣的養殖技術後,經過生態養殖種出來的蓮藕清甜脆嫩,養出來的龍蝦肉質鮮美,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每年每畝蓮藕的收成約為3000至4000斤,多用於藕粉、荷葉茶和蓮子等深加工。龍蝦大概是每畝200斤,我們的龍蝦肉質緊實滑嫩,價格公道,在市場上供不應求。”說話間,孫雅從荷塘裡捕撈出了一籠龍蝦,只只個頭飽滿、體表光潔、腹部乾淨,腸管清晰可見。

為了進一步提升規模效益,今年開啟了藕蝦混養基地二期項目,投資800萬元,新種植了700餘畝荷藕,形成了“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壯美景象。

致富振鄉村

藕蝦混養基地項目不僅為孫雅帶來了經濟收益,同時也造福了河灘村。通過公司市場化經營、政府產業化扶持、村民合作社入股的方式,藕蝦混養基地項目帶動了當地村民尤其是建檔立卡低收入戶脫貧致富和村集體增收。在項目啟動的當年就為村集體貢獻近5萬元的收入,規模擴大後,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8萬元,村民土地流轉費每年純收入可達100萬元,到了用工旺季可帶動百十來人就業,農戶真正實現了“土地流轉穩賺”、“家門口打工好賺”的雙盈,省定經濟薄弱村河灘村的大變樣也離不開這一項目的助力。

荷塘里建起生态圈 美了乡村富了群众

現在藕蝦混養基地項目雖然獲得了不俗的效益,但孫雅創業的腳步並沒有停止。“下一步將開啟三期項目,計劃引進村集體入股的生產加工企業,同時發展以“荷”為主題的休閒觀光農業,設置會所、民俗、垂釣、菜園果園等區域,建成兼種養殖、休閒體驗、生產加工一體化的中小型田園綜合體,推動河灘村的農業發展。”孫雅翻開規劃設計書,描繪著這近千畝荷塘未來的藍圖。

文:唐夏蕾

圖:劉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