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鱒魚三文魚,傻傻分不清?在中醫里原來這些魚可以入藥

虹鱒魚三文魚,傻傻分不清?在中醫裡原來這些魚可以入藥

前一陣央視報道的“‘淡水三文魚’實際為‘虹鱒’,如果食用的話存在誤食寄生蟲健康隱患”的新聞遍佈盆友圈,而作為吃貨大國的一員,古人不僅僅將魚作為食物,還能入藥。實際上中醫典籍中很早就有魚類入藥的記載,而且絕不僅僅限於”七孔豬蹄燉鯽魚,婦人喝了乳長流“這樣的應用,古代醫學家對魚類藥物的應用其實頗有研究。

虹鱒魚三文魚,傻傻分不清?在中醫裡原來這些魚可以入藥

可以說,古代醫家從池塘裡吃到了大海里,品味了大量的美味之餘,還總結出諸多可用於臨床治療的藥用魚類。

虹鱒魚三文魚,傻傻分不清?在中醫裡原來這些魚可以入藥

應該說大部分入藥的魚類屬於補益藥或者和胃藥,與其味甘性平,且入脾胃經的特性息息相關,但很明顯的是,聰明的古代醫家已經區分出了這些補益藥物的不同之處——比如文鰩魚(別名飛魚、燕魚、燕魚、飛烏),具備長可達臀鰭基底末端的腹鰭,可作輔助滑翔用,可跳出水面1m左右的上空滑翔,滑行距離達數10m甚至100m以上——或許這樣的性質讓古人有了此類藥物具有“突破”“通利”作用的想法,

經過取類比像的分析和臨床長期的探索,得出了文鰩魚可以通乳、催產的特性,而這也是它與其他補益類魚類顯著的不同——《本草抬遺》令易產,臨時燒為黑末,酒下一錢匕。故能載入書中。類似的,分佈於雲南的劍湖和瀾滄江水系的公魚,又稱弓魚、工魚、面魚,被姚可成記錄於《食物本草》——體覆細鱗,排列不整齊,形狀不規則,腹部自鰓頰到腹鰭基部裸露無鱗;或僅有少數埋入皮內的鱗片。背鰭有硬刺——如此彪悍的外表讓人起了“固衝止血”的念頭。

虹鱒魚三文魚,傻傻分不清?在中醫裡原來這些魚可以入藥

而在服用方法方面,除了常規的水煮之外,外敷魚鱗其實也很常見,《本草綱目》對於杜父魚(別名:四鯰鱸、渡父魚、舩矴魚)的描述頗為特別——主治小兒差頹。用此魚掰開,口咬之,七下即消。而此處為何是七下,恐怕要問問李時珍了。

如果說補益、止血還是大多數魚類易於被理解的功效,那麼下面這一種“以毒攻毒”的魚類中藥或許難以被想到。

此藥物味甘;性溫;有毒,歸經:肝;腎經,可滋補肝腎、祛溼止痛,《本草蒙筌》認為其:去疳積,消腫。《開寶本草》則記載其:主補虛,去溼氣,理腰腳,去痔疾,殺蟲——這個魚可以當馬應龍痔瘡膏用?

《日華子本草》及《綱目》對其的外形描述是——今吳、越最多。狀如蝌蚪,大者尺餘,背色青白,有黃縷紋,無鱗、無鰓、無膽,腹下白而不光,率以三頭相從為一部。彼人春月甚珍貴之,尤重其腹腴,呼為西施乳。

虹鱒魚三文魚,傻傻分不清?在中醫裡原來這些魚可以入藥

這種魚就是河豚——而古代醫家除了發現它能治療痔瘡外,還研發了河豚減度的方法並給出了鑑別措施——《本草求原》:河豚,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淡水中者又次之(散子必入淡水,得鹹則肥,得淡則瘦,其毒漸洩也)。有二種:背淡青黑、腹白無斑者可食,頗暖中,但助溼發毒,動風,患腳氣癰疽忌之;若有赤黃斑、赤嘴赤翅者,大毒殺人。制食,須去子及嘴、目,與脊中肝內惡血,並周身脂膜,以滾鹽水泡去涎

。煮、忌煤火及煤落入——即淡水中的河豚毒性最低,這與河豚在淡水中生長不如海水中有關,而以鹽水來攻河豚之毒,似乎又是製藥界的“以毒攻毒”。《綱目拾遺》更提出了河豚中毒的症狀——脂令舌麻,子令腹脹,眼今目花,有油麻、子脹、眼睛花之語。

可見,無論是美食還是入藥,古代醫家不得不說是更勝一籌啊!

虹鱒魚三文魚,傻傻分不清?在中醫裡原來這些魚可以入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