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知識分享,夏季貪涼易治病,如何正確養生呢?

夏季氣溫正高,很多朋友都十分貪涼,吃冰淇淋、冷飲和冰鎮西瓜等冷食,整日躲在空調房間裡,甚至睡覺時候也開著空調、鋪著涼蓆。雖能享一時的涼爽,卻易損害健康,甚至留下隱患。

中醫養生知識分享,夏季貪涼易治病,如何正確養生呢?

夏季貪涼太過,致病之因

夏季因貪涼而致病,早在古代就被醫家重視。《素問·經脈別論》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內經》中已經指出“過用”是疾病的關鍵起因,飲食穿衣寒溫適宜則使人正氣充足,不易生病。唐代中醫養生大家孫思邀對《內經》思想做了繼承與發展,《千金要方·食治》雲:“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千金翼方·養性》雲:“夫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時春夏取涼過多,飲食太冷,故其魚膾、生菜、生肉、腥冷之物多損於人,宜常斷之。”孫思邈認為,在《內經》諸種“過用”中,飲食過冷是致病的主要病因,不僅能即時致病,甚至會形成病根,使人年老後易患多種疾病。同時,又指明飲食過冷發生於春夏時節。春夏時節天氣溫暖甚或炎熱,人們往往疏於顧護陽氣,甚至為了降溫消暑,有意睡臥露天或者進食大量生冷之物,取冷太過,以致外感內傷於寒。

中醫養生知識分享,夏季貪涼易治病,如何正確養生呢?

古人智慧——夏季宜重“溫食”

生冷之物多寒多溼,取之太過,則會傷及脾陽、溼阻中焦。孫思邀在其“春夏取冷太過”的病因觀基礎上,主張慎食生冷,著重強調“溫食”在養生防病中的重要作用。如在《千金翼方·養性》中指出“老人於四時之中,常宜溫食,不得輕之。”說明“溫食”不僅可以預防保健,還可以起到治療作用。

中醫養生知識分享,夏季貪涼易治病,如何正確養生呢?

孫思邈將“溫食”的具體含義概括有二:一方面是指飲食溫度要適宜,不可過冷過熱。 “熱食傷骨,冷食傷肺。”說明了飲食過冷過熱對人體有害,同時對於飲食的適宜溫度給出了一個簡便易行的測試方法:“熱無灼唇,冷無冰齒。”在此之間即為“溫食。”另一方面則是從顧護脾陽的角度出發,要注意食物性味意義上的“溫”。《千金翼方·養性》雲:“魚膾、生菜、生肉、腥冷之物多損於人,宜常斷之。”一些食物雖然溫度可能適宜,但是從性味上來說為寒涼之品,如“腥冷之物”。而生菜生肉等生食,未經炊火,入胃難以腐熟。這都勢必加重脾胃負擔,倍用其力,折損脾陽。所以飲食要注意選取性味溫熱的食物,這樣通過食物的“溫”來顧護人體五臟六腑內環境的“溫”,以使運化有常。對未經烹煮加工的生食以及性味寒涼的食物要慎食,尤其是身體虛弱的老年人,以不吃為宜。

今日理念——夏季宜“溫養生”

中醫認為,夏至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與之相應的,此時人體陽氣發洩,氣血運行趨外,皮膚鬆弛,毛孔張開,陽氣大量溢出體外,消耗過多則會使人體陽氣處於內虛狀態。因此,夏至養生要遵循“春夏養陽”的原則,適宜採用“溫養生”的方法。

飲食上應注意少食生冷食物,可適當食用溫性食物。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處方”,即夏季適宜食用姜等食物來溫中散寒。姜與其他食物配伍,還有治療和緩解常見病的功效。生薑味辛性溫,長於發散風寒、溫胃止嘔、解毒三大功效。凡屬此類都可以用生薑,如吹空調已經外感風寒的人,喝一杯紅糖薑茶可驅寒解表;肩膀和腰背遭受空調涼風侵襲的人,可以熬點熱薑湯,加少許鹽和醋,然後用毛巾浸水擰乾,敷於患處,反覆數次,能使肌肉由張變弛、舒筋活血,可大大緩解疼痛;腹部受涼而腹痛、腹瀉的人,可多喝幾杯薑茶。淋雨受涼則以蔥白熬姜水效果更佳,蔥白氣味辛辣、性溫,有發汗解熱、散寒通陽的功效。夏季養生雞肉煲湯也是不錯的選擇,煲湯時可加入些當歸、大棗,既補氣又補血,同時稍配些生薑、花椒等溫性的調料以溫補陽氣,使氣得息。

中醫養生知識分享,夏季貪涼易治病,如何正確養生呢?

夏季“溫養”要用熱水泡腳。“熱則血行、寒則血凝”。熱水泡腳能夠使氣血運行通暢,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強新陳代謝。生薑切片,大火煮開後,加水泡腳。水溫以42℃一45℃,溫暖舒適為宜。一定要泡過小腿部足三里穴(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此外洗澡也宜用熱水,水溫控制在30℃左右為宜。

夏季“溫養生”需休息有時。 夏季“溫養生”,運動也必不可少。《易經》裡講“運則生陽”,夏天運動,可以加速體內的新陳代謝,並且有助於發汗。鍛鍊還可以加強熱適應,提高人體調節體溫的功能,防止中暑和一些常見的熱證。但夏季運動時間很重要,不要選擇太陽最毒的正午,因為大汗淋漓會傷氣血。一般建議選擇早上,因為人體早上的陽氣比較弱,這時鍛鍊可以補陽氣。還需要注意的是,要選擇慢跑、太極、跳操等不太劇烈的運動方式。

最後,希望大家大家切記:夏季勿貪涼,“溫養”更健康。

中醫養生知識分享,夏季貪涼易治病,如何正確養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