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炒豆豆的那些事

再過幾天就是一個被人們逐漸淡忘的中華民族傳統民俗節日:農曆六月六。

小時候不知道六月六這一節日的真實寓意和民俗來歷,只深深地記憶著我們興武咸陽一帶樸實的勞動人民對這一傳統節日的尊敬和隆重的紀念。後來隨著年齡的增大,知識視野的拓寬,逐漸認識到這一傳統古老的節日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都飽含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六月六炒豆豆的那些事

仔細察閱資料,就不難找出六月六節日的傳統叫法和大量紀念活動。六月六這天最流行的叫法是“洗曬節”,這天的活動也就是洗和曬兩項,由於地域差異,各地洗曬的內容不盡相同,但都體現出勞動人民勤勞儉樸,熱愛生活,珍惜勞動成果的美好精神。

六月六炒豆豆的那些事

六月六這天又是讀書文化人的節日,叫“曬書節”或“翻經節”,這天讀書唸佛經之人,把他們所藏書本和經書拿出來涼曬,以顯示對知識的敬重。六月六這天也叫“請姑姑節”,這天孃家人都要把嫁出門的老少姑娘女婿請回來共同設席宴請,這一節日成了男女兩親家友好往來,和睦相處的象徵。

六月六這天又叫“賜贈節”,這可能是宋代皇帝為了加強自己統治,以上天賜贈為名,擴大皇帝神威感而設,現在很少提到。六月六這天也單獨叫“曬衣節”,由於六月六處在夏至以後,小暑大暑之中,這時候天氣炎熱,多雨空氣溼度大,這天如果天晴就是曬衣好日子,相傳經六月六這天曬過的東西不發黴不生蟲。

六月六炒豆豆的那些事

還有幾種叫法,但都與曬東西有關。每快到六月六的時候就想起興武一帶過去過六月六傳統節日的活動,那一個個過節的民俗順口溜就湧上心頭,那炒麵豆豆的鬱香彷彿還留在口中,那歡樂的場面像電影,在腦海中一幕幕閃過……“老烏老烏一溜溜,千家門裡炒豆豆,你一碗我一碗,把你憋死我不管!”(老烏咱當地人叫法,指烏鴉)。

這天炒麵豆是我們興武人家的最大活動,每家每戶提前幾天就準備好摘回家的新鮮椒葉曬乾壓碎,老婆婆老奶奶提前和麵,把椒葉,菜油,鹽,雞蛋攪和在面裡,來回揉著,待到六月六午飯後就開鍋炒豆。用的是大黑老媧鐵鍋,燒的是碾過的麥秸。豆豆的造形有圓的,有長方的,有菱形的,也有三角形的……每炒一鍋一種形狀。火色輕重,全在老人掌握之中,多長時間正好炒熟,老人們都以目觀看,幹酥程度恰到好處。

六月六炒豆豆的那些事

炒好的豆豆放在篩子或簸箕裡晾曬,這天炒的豆豆放一年都不壞。這天,你家炒,我家炒,家家戶戶都傳出刀朵豆豆,鍋鏟翻豆豆,簸箕盛豆豆的交晌音樂,家家戶戶從門口窗口瓢出面豆豆的鬱香,整個村莊呈現出六月六炒豆豆的歡樂熱鬧。最為高興的是我們一群一群的孩子們,走東家串西家,趁大人忙活著,就順手抓一把跑了,老婆婆也不生氣,只是大聲喊:還沒給灶爺獻呢!那時候最激動的就是到了晚上或第二早上,每人端一碗自家炒的面豆豆,在一起交換著吃,誰家的味有點酸,誰家的酥,誰家有甜豆豆,都吃得津津有味,有時不注意還磕著牙咬破嘴呢!家家交換豆豆,知己親親也互有交換,大家和睦相愛,豆豆成了和睦幸福歡樂的使者,“六月六,吃了豆豆長肉肉。”可見豆豆的美好。

六月六炒豆豆的那些事

再就是這天第二活動,曬嫁妝。不論是新婚的還是老婚多年的,老人在這一天都會叮嚀媳婦姑娘把所有的衣服陪方拿出來曬太陽。自古相傳,這天曬東西不生蟲不發黴,但仔細想想是有道理的。過去姑娘出嫁陪方多用家織布做裡子,家織布做裡子前要用麵漿漿漿,儘管捶布好多遍,但難免有面氣,受潮易發黴生蟲,這一天曬曬,一是容易保存,二是給人養成勤謹愛好的習慣,也有珍惜勞動成果之意。這一天就有“六月六,家家戶戶曬紅綠”之說。古往今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 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穿衣服蓋鋪材質的變化,逐漸不需要就這一天晾曬,所炒的面豆豆讓工廠化生產的面豆豆所代替,儘管如今機器生產的面豆豆迎合了每個人的囗味,但想吃出原始原味的面豆豆味,請廣大人民群眾下廚房自炒一鍋!幸福的生活,美好傳統節日還得認真做一個一個形式,才能發揚廣大,傳統美德才能代代相傳!六月六炒豆豆……

六月六炒豆豆的那些事

楊毅:1963年8月生於渭河邊龍興村,原湯坊二中語文老師,閒時愛抄抄寫寫,寫點拙文以享中年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