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羣,蘇浙滬攜手發力

作為浙江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標杆企業,貝達藥業正在不斷豐富自己的產品線,並推進自主研發的創新藥在全球同步上市的進程,以實現“總部在中國的跨國製藥企業”的願景。

類似貝達這樣生物醫藥企業正在長三角區域飛速崛起。上海張江、浙江餘杭等一系列長三角產業園區正在通過“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培育更多的生物醫藥、智能製造“後備軍”。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發展局副局長尤建浩說:“我們希望生物醫藥板塊能夠再多幾個貝達出來。”

協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告訴記者,貝達目前還有在研新藥30餘項,8項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3項正在開展Ⅲ期臨床試驗。而X-396和CM082這兩項正在全球開展多中心三期臨床研究,有望成為由中國企業主導上市的創新藥。

和貝達同處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浙江餘杭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中翰盛泰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體外診斷的浙江省“隱形冠軍”企業,目前正在推進一款檢測試劑的研發。董事長周旭一表示,為檢測腫瘤標誌物我國一年實際消耗的試劑達100億元,但通過新產品的研發,一年可以節約1/3的成本。

作為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浙江餘杭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規劃面積20.76平方公里,一期規劃10.33平方公里。目前已聚集研發、生產類大健康領域企業220家,擁有藥品生產企業10家、藥品醫療器械批發企業70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40餘家,其中醫療器械生產企業38家,在研企業近100家。

從全國層面來看,生物醫藥產業已經形成了以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為核心的生物醫藥產業聚集區。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雖然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但離世界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此,需要充分整合長三角的資源稟賦,合力推動產業協同,齊心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共同參與全球競爭。

統計顯示,我國生物技術產業規模也在不斷壯大,以年均20%左右的增速,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2016年我國生物醫藥產值達3.8萬億元,佔GDP約5%。不過,預計2030年,這一比重將達15%左右。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數量約400家,其中長三角佔32.5%,佔比最多。張江高科原總經理葛培健對記者表示,長三角生物醫藥產值接近全國的30%。

在浙江餘杭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之外,蘇州工業園區也已聚集了1085家生物醫藥企業,其中園區打造的生物醫藥創新企業培育載體BioBAY,集聚了自主品牌創新型企業460餘家,蘇州工業園區的目標是爭取建設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和創新中心。

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傅大煦日前在“2018健康上海論壇”上介紹說,2017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經濟總量達到3046億元,其中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093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上海具有雄厚的新藥研發能力,僅去年一年獲批進入臨床的創新藥物就多達50多個,正在開展的臨床研究項目有176個。根據《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我國目前共有15家醫療健康領域的獨角獸企業,總估值為370.5億美元,其中6家落戶在上海,排名前4的均為上海本土企業,估值佔15家獨角獸企業的近7成。

攜手培育“獨角獸”

生物醫藥產業之所以在長三角集聚,丁列明說,原因在於作為新興產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政策配套、市場空間等要素在長三角都非常集聚。他舉例說,為了做強生物醫藥的餘杭板塊,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提出,打造以浙江省生物醫藥孵化器為中心,以貝達夢工場、東湖高新生物醫藥加速器、普利醫藥創新園為基本點的生物醫藥產業孵化集群,全面構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科技創業孵化鏈條。

談及如何推進生物醫藥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時,丁列明說,生物醫藥是一個政策相關性非常強的產業,從研發、審批、政府採購、銷售等的政策影響都非常大。“三省一市可以通過協同把政府的不同政策互相滲透、統一起來,這對產業發展將是非常有價值的。”

“生物製藥投資大,週期長,孵化器共享平臺可降低創業成本,給企業嫁接更多的資源。”尤建浩也表示。

實際上,政策協同已經在深入推進中。今年5月舉行的蘇浙滬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跨省委託延伸監管協作專題會議上,兩省一市簽訂了藥品檢查機構區域協作備忘錄。上海市食藥監局副局長陳堯水說,過去三地的監管標準不完全一致,改革容易留下風險點。簽訂區域協作備忘錄後,三地的檢查結果、標準手續都可以統一,形成協同監管,使得產業鏈上下游可以更好地安排業務所在地,在長三角共同打造全產業鏈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在知識產權方面,中翰盛泰董事長周旭一表示,上海擁有更好的服務平臺,比如2015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中心在上海張江設立分支機構,2017年國家知識產權局批覆成立中國(浦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面向生物醫藥產業開展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工作,為企業提供專利快速審查的“綠色通道”,極大縮短授權週期;同時協助查處專利、商標、版權違法行為,配合開展專項執法行動。“上海張江還擁有生物樣本庫,以及大量的技術服務平臺,可以服務整個長三角。”周旭一說。

龍頭企業在行動

在一系列政策聯動之下,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開始顯示出引領作用。中翰盛泰也創建了醫智匯創新工場,希望打造深度垂直的醫療體外診斷行業生態圈。在3.8萬平方米的孵化空間內,中翰盛泰為孵化企業提供全要素科研技術平臺、生物製品保稅查驗一體化通關平臺和醫智捷冷鏈物流系統,並與上海交大成立了醫學診斷技術聯合實驗室,實現了智慧、創意、資金、人才的高度集聚,已孵化出包括可幫基因在內的多家優質企業。可幫基因創始人徐清華和他的團隊已經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腫瘤組織起源基因檢測產品。該產品通過腫瘤關鍵基因的表達模式,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可針對21種癌症、超過95%的實體腫瘤進行精準判別,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的空白。5月底,中國(杭州)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大賽落下帷幕,徐清華團隊脫穎而出,榮獲大健康產業組一等獎,幷包攬了最佳人氣獎和最有投資價值獎。可幫基因,儼然成為開發區創新創業浪潮中的一個“模板”。據徐清華透露,目前獲獎的產品已經進入最後的臨床階段,如果一旦上市,保守預計可帶來超過2個億的產值。之所以選擇餘杭開發區,徐清華說,這裡不僅有設施完備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還能享受課題調研、學科橫向協作、臨床試驗網絡、人才計劃、產業導入、渠道拓展、投融資計劃等一站式科研、產業協作服務。

中翰盛泰也在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了醫智匯創新工場,希望打造深度垂直的醫療體外診斷行業生態圈。在3.8萬平方米的孵化空間裡,中翰盛泰為孵化企業提供全要素科研技術平臺、生物製品保稅查驗一體化通關平臺和醫智捷冷鏈物流系統,並與上海交大成立了醫學診斷技術聯合實驗室,實現了智慧、創意、資金、人才的高度集聚。(與上段標紅重複)

為進一步推動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高端產業發展,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在加強生態構建,希望激發產業動能,培育更多的龍頭企業。餘杭經濟開發區創業創新局副局長王超說,開發區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政策體系,設有“助保貸”、風險池基金等各種投融資渠道。精準的政策匹配,加上良好的創業土壤,使得開發區內企業不斷積聚,且科研實力也不斷增強。數據顯示,去年1-12月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專利申請量為2995件,其中發明申請742件,專利授權1438件,實現專利零突破73家,專利申請量實現了質的提升,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56.72%;發明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72.56%。開發區繼續推進專利政策兌現,2018年1-4月以來專利政策兌現工作已開展2批次,涉及企業60家,共計專利近578件。2018年1-5月,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63.8億元,同比增幅16.55%,高新產業集聚度顯著增強。

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截至2018年4月,生物醫藥園區72家規模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82.0億元,完成稅收4.8億元,累計研發投入3.5億元。其中,21家規上生物醫藥企業實現產值23.7億元。以畝均指標來衡量,開發區2018年上半年規上工業畝產稅收和畝產增加值分別約為20萬元、76萬元。2017年浙江餘杭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畝均稅收已經達到51.81萬元,畝產增加值186.91萬元,遠高於整個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規上工業產生的畝均稅收27.94萬元,畝產增加值134.32萬元。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發展局副局長尤建浩說,園區還在通過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集聚產業。“我們希望能夠再有多幾個貝達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