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恩情,父子两代真诚回报

本文是自媒体原创作者“一枝文笔”的原创作品,现通过头条号首发,请尊重版权。阅读更多感人至深的美文,请关注我的头条号“一枝文笔”。

那是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张忠华是荆州地区搬运公司的一名平板车运输工,三十多岁。张忠华有个最要好的朋友,叫田永庆,比张忠华小七岁,俩人同在一个单位。

在一次送货途中,张忠华由于不熟悉道路,车翻进路边小沟,虽然货物损失不大,但是张忠华的脚踝骨却不慎扭伤,需要休养一段时间,才能痊愈。

一份恩情,父子两代真诚回报

张忠华的妻子没有工作,儿子张元元还在读书,这一家三口全指望他拉车来维持生活。如今自己有病不能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咋办?

当天晚上,好朋友田永庆携妻前来探望。田永庆对躺在床上的张忠华说:“大哥,你安心养伤,家里的生活我们来安排,保证不会让你们忍饥挨饿就是。”没带什么贵重礼品,没说什么豪言壮语,田永庆只是短短几句话,还有临走时留下的几斤粮票,让张家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田永庆夫妇本来没有孩子,自己养家度日不成问题。可如今不一样了,靠田永庆一个人单薄身躯出卖苦力,养活现在两家的5个人,可不简单。但田永庆咬牙坚持。他每天清晨就出门,天黑才满身疲倦回家。

每隔一段时间,田永庆就给张家送去几斤粮票,如果哪天收入稍微好点,他还买一些点心和果品送来,让张忠华补养身体。望着日渐消瘦的田永庆,张忠华颇为感动,他告诫站在床边的儿子张元元:“儿呀,你要记住你田叔的这份恩情,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没有你田叔的坚辛付出,就没有咱们一家的生活。”

张忠华病好后,由于有了这一段恩情,两家的关系越处越好。

几年后,张忠华换了工作,收入渐渐增多,家庭条件好转。田永庆没有子女后代,而且干了大半辈子搬运工,落下满身的伤病。退休之后,靠着少得可怜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后来生活窘迫,不得不做点小生意,在街道口摆了个水果摊。

一份恩情,父子两代真诚回报

看到老友生活如此艰难,张忠华心中十分不忍和难过。他对儿子张元元说:“现在是我们报答你田叔恩情的时候啦。”

张忠华所说的报恩方式,却与众不同。他除了平时利用节庆假日给田永庆送上礼品和慰问金,还组织亲朋好友经常光顾田永庆夫妇的水果摊。田永庆后来转行开茶馆,张忠华又领着一帮老哥们,去那里打牌、下棋、聊天,临走之时,总是多付几倍的茶水钱。

儿子张元元刚开始不明白父亲的用意,他觉得直接给钱帮助田叔不就行了吗,何必拐弯抹角的如此行事。张忠华对儿子说:“你不懂,你田叔现在条件是艰苦,也缺钱,但我们不能直接给钱,这样会伤害你田叔的自尊心的。”

后来,张忠华离世。临终前,他把田永庆夫妇请到床前:“兄弟,你既是我兄弟,也是我一家的恩人。你们的恩情我们父子铭记在心。你们放心,我走之后,我儿子会一如既往地照顾你们。”张忠华一字一句的叮嘱儿子张元元,要他对待田永庆像对待亲叔一样,孝敬田永庆像孝敬自己一样。面对父亲的遗嘱,张元元重重的点头答应。

田永庆面对老友离世,哀恸不已,也病倒了,这一病就是整整3年。在这3年的时间里,张元元精心护理,细心照顾。后来田永庆病逝后,张元元伤心痛哭。他对着田永庆遗体,许下了诺言:“田叔,您放心去吧,我一定把田婶当成自己的亲娘,好好孝敬。”

一份恩情,父子两代真诚回报

料理完田永庆的后事,张元元就把田婶接到自己家里居住。有一次田婶忽发心脏病住院,张元元整整两天两夜,一直守在病床前。

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张元元就陪着田婶到附近公园散步,或者在院子里聊天。可以说田婶的晚年生活真是幸福。

张元元始终牢记父亲生前的告诫和遗嘱,牢记“受人点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他的行为也许没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更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却是一种真诚的回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