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我們可以平凡,但絕對不可以平庸

第一次聽到路遙的名字,是在很小的時候。只記得當時哥哥在看一本書,我隨手翻了幾頁,看到書皮上寫著作者的名字——路遙,我感嘆,多好的名字啊!而那本書,就是《平凡的世界》。這是我和路遙的第一次相遇。

到了初中,偶然聽得同學們在討論一部電視劇,名字也叫《平凡的世界》,於是我湊上前去問,是根據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改編的嗎?在得到肯定的答覆之後,我便開始追這部電視劇。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走近《平凡的世界》,也勉強算是我和路遙的第二次相遇。

路遙:我們可以平凡,但絕對不可以平庸

而我和路遙的第三次相遇則是發生在大學時期,一位朋友將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送給我作為20歲的生日禮物,我很是欣喜。我清楚的記得他在扉頁上寫下的那段話:20歲,正值芳華。謹以此書願你嚐盡人生百味,卻不受人生顛沛。

直到這一次,我才真正的讀懂路遙。

他在平凡的世界裡,活出了不平凡的人生

路遙出生在陝北清澗縣王家堡一個的農民家庭,由於家庭貧困,作為長子,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七歲那年就被過繼給延川縣大伯家。儘管伯父也是農民,但勉強可以供路遙上小學。

路遙:我們可以平凡,但絕對不可以平庸

於是,年幼的路遙帶著超越同齡孩子的成熟和懂事,在延川讀完了小學。然而,在準備考初中的那年,伯父說什麼也不允許路遙參加考試,路遙自己心裡也明白,貧窮的家庭根本無法負擔他的學費。

倔強的路遙並沒有因此放棄,而是帶著他那一骨子的堅毅去參加了考試,並且以全縣第二的成績考上了當地的重點中學。而他整個初中階段的學費,都是同學們七拼八湊捐出來的。

生活中的磨難的確會歷練人的品格,讓人早早的就擁有了超越年齡本身的堅強和毅力。在初中的三年,路遙沒有因苦難和飢餓而就此沉淪。俗話說:"打不倒你的,只會讓你更強大。"路遙不斷的出入縣城的書店和文化閱覽室,在那些與書本打交道的時光中,他獲得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同時身體上的苦難就變得不值一提。

路遙:我們可以平凡,但絕對不可以平庸

他熱愛文學,一生執著,一生追尋

像許多生活生長在農村的孩子一樣,路遙對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在那個年代,書本成了他唯一能寄寓理想的地方。於是他貪婪地吮吸每一本書,每一頁紙,每一個字,全部化為自己的血和肉。

一個人對生命思考的深度,決定了他眼界的寬度。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不論搞什麼事,都可能在自己的行業中幹得好的,一個人最後的價值不在於幹什麼。我如果當木匠,全力以赴,也會是第一流的木匠。人的生命是在追求的過程中,不在結果中,結果並不重要。"

1970年,他第一次以"路遙"為筆名發表了詩作《車過南京橋》,從此步入文壇。路遙將他的眼光放在更加廣闊的地帶,他用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和對人生的思考書寫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黃土地裡人們的悲歡離合和愛恨情仇。

路遙:我們可以平凡,但絕對不可以平庸

1981年,路遙忍著身體上的不適,堅持每天工作18個小時,僅用了21天的時間就創作出了13萬字的中篇小說《人生》,小說一經發表,很快就引起了巨大反響。作品上的成功給路遙帶來了榮耀和收入,然而他並沒有選擇停止追尋,他將全部的經歷投入到了下一個作品當中。

這部作品,就是《平凡的世界》。路遙用了整整六年的時間留下這部傑作,當他在文章結尾寫下最後一個句號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筆扔向窗外,淚流滿面。由於在創作過程中消磨了太多的精力和身體,積勞成疾,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終稿後不久,便英年早逝。

他用作品向純潔的愛情致敬

路遙是一個對愛情受傳統道德觀念影響比較嚴重的人,他幾乎為他作品中每一個愛情故事都安排了一個不甚光明的尾巴。路遙的作品裡,在對愛情的表達上更多的是對純潔感情的致敬,

基於精神交流和心理契合基礎上的戀愛才是路遙心目中理想的婚姻,只有靈與肉協調在一起,才會有完美的愛情。

路遙:我們可以平凡,但絕對不可以平庸

而路遙自己的婚姻也是不幸的。路遙的妻子是北京到延安來的知青,後從朋友口中聽聞路遙的才氣與品行後,與路遙墜入愛河。路遙在讀大學期間,大多數的經濟來源都是林達資助的,就連住宿的被褥也是林達為其準備的。

後來路遙忙於寫作,經常外出採風,家庭的重擔也就落在了林達的身上。最終,在文革之後大批知青返城時期,林達選擇離開路遙回到北京,也就是在這一年,路遙去世。

賈平凹在《懷念路遙》一文中說:陝西的作家每每聚在一起,免不了發感慨:如果路遙還活著不知現在是什麼樣子?這誰也說不準。但肯定是他會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會幹出許多令人佩服又乍舌的事來。

想聽到更多路遙的作品的嗎?快來蜻蜓FM收聽節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