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科学看点2018-04-02丨中国科学院院刊

◎ 积极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 ◎ 两颗北斗再上天 ◎“器官重建与制造”启动了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成果发布 ◎世界首例亨廷顿舞蹈症猪模型在我国诞生


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

国务院3月28日发文

( 中国政府网 )

什么是“大科学”

大科学工程起源于1942年6月由美国陆军部实施的“曼哈顿工程”。

大科学一般指投资巨大、实验设备昂贵且复杂、研究目标宏大、多学科交叉的大型基础科学研究项目。

目前国际上已有的国际大科学工程或计划,主要集中在:物理科学领域的高能物理、核物理等,能源科学领域的核聚变、增殖堆等,以及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微信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两颗北斗三号再上天

( 中国科学院 )

一周科学看点2018-04-02丨中国科学院院刊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69次飞行。

3月30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两颗北斗三号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进入工作轨道,与此前6颗卫星组网运行。

按照计划,到2018年底,北斗卫星导航就能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了。

这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微信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器官重建与制造”专项启动

( 中国科学院 )

实现“器官再生和再造”

为了治愈重大疾病,解答高等哺乳类复杂器官难以再生的根本问题,利用生命科学、医学、材料学、工程制造等多学科交叉,突破资源、工艺、装备和原质控等方面的瓶颈,“器官原位再生”、“器官体外制造”、“器官异体再造”以后也许都将不再是梦想。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器官重建与制造”专项,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创新研究院(筹)。(微信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成果发布

从被动应付疫情到主动应对威胁的重大转变

( 科技部 )

在我国,被排在重大传染病前三位的要算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由于这是关乎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因而被列为“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

如今,面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我国的应对能力已得到跨越式提升。为有效应对近年来甲型H1N1流感、H7N9流感、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埃博拉等重大突发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从被动应付疫情到主动应对威胁的重大转变。

3月27日,科技部在京召开“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闻发布会。专项实施以来,国家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重点部署,投入28亿元支持170项科研项目,大大提升了我国应对季节性流感及其他突发疫情防控中的监测预警、诊断和治疗的科技创新能力。(微信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世界首例猪模型:精准模拟人类退行性疾病

( 中国科学院 )

亨廷顿舞蹈病是由单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个理想的疾病模式,是研究多基因突变病症的基础。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都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

2008年,李晓江、李世华与美国Emory大学合作者,成功建立了世界首个转基因亨廷顿病猴模型。但其出生后较短时间内死亡,不能传代,无法达到筛选治疗疾病药物的目的。

与非人灵长类动物相比,猪的基因多样、繁殖周期短、一窝产仔多,便于选育,且容易转化临床应用。

亨廷顿舞蹈症猪疾病模型的成功建立,仅是走了第一步,接下来将围绕此模型开展研究。

该项成果于北京时间3月30日凌晨在线发表在《细胞》杂志上。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李晓江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研究员、美国Emory大学李世华(Shihua Li)教授。(微信号:中国科学院院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