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銀行,獻給終將老去的我們

時間銀行,獻給終將老去的我們

時間銀行,獻給終將老去的我們

文|紫蘇

不是所有的銀行都儲存金錢,這世上還有這樣一種銀行,專門儲存時間。

先來看一則故事。

佟先生旅居瑞士期間,租住在一名叫做克里斯蒂娜的老人家裡。克里斯蒂娜66歲,退休前是中學教師。不久後,佟先生便發現一個現象。退休已經多年的克里斯蒂娜每天依然早出晚歸,非常忙碌而又有規律。難道她退休後又找了一份工作?不會吧?瑞士的退休養老金之豐厚,在世界上可是出了名的。

知道佟先生的疑惑後,克里斯蒂娜笑著說:我沒有重新找工作,我每天出門是去把我的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等到我老了不能動了再取出來用。

時間銀行,獻給終將老去的我們

這就是瑞士的時間銀行,由瑞士聯邦社會保險部主導的一種新型社保模式:年輕人無償照顧需要服務的老人,然後把自己的服務時間存入社保系統的個人賬戶內,在未來自己年老多病需要人照顧時,再從銀行裡支用。

時間銀行之父卡恩

其實,瑞士並非時間銀行始作蛹者。時間銀行的倡導者叫做埃德加·卡恩,出生於1934年,是名美國人。卡恩的父親是一名律師、法學教授。卡恩的妻子是非洲裔美國人,他們跨越種族和膚色的婚姻在當時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因為家庭因素,卡恩的內心深處一直有一種追求公正、平等的情節。

時間銀行,獻給終將老去的我們

卡恩本人是倫敦經濟學院的資深研究員,1980年46歲的卡恩,經歷了一次大面積心肌梗塞,這次經歷讓他對生活有了重新的理解。他跳出常規經濟思維創立了時間銀行這種模式。

卡恩版的時間銀行,是指志願者將參與公益服務的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當自己遭遇困難時就可以從中支取“被服務時間”。他希望這種模式能為社會變革帶來一些經濟和精神效益。

按照卡恩的設計理念,每個志願者提供的勞動不分貴賤,不論是蓋房子,照顧老人,還是烹飪,還是輔導功課,工作時間按照同一標準計算。

時間銀行,獻給終將老去的我們

卡恩據此設計了時間銀行系統,通過電腦把“時間銀行”參與者的工作時間或接受服務的時間都按小時記錄下來。

應該說,時間銀行的設計理念樸素、操作系統簡易,多年來在全球範圍內已擁有了不少的追隨者,並且逐漸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目前,北美、歐洲和亞洲23個國家的300多個社區和企業都採用了卡恩的時間銀行這套系統。

存時間——美國經濟危機下的新時尚

近年來,隨著美國失業率的居高不下而人均負債又逐年上升,在重重債務壓力下,美國人的“省錢攻略”大為流行。沒有錢沒關係,可以用時間抵換。在美國一些社區開始出現“時間銀行”組織,顧客可以用計時勞動換取所需,既化解經濟窘境,又有助鄰里團結。

一邊存錢,一邊存時間,這是經濟危機陰影下美國人生活的新時尚。

時間銀行,獻給終將老去的我們

瑪麗亞·比利亞克雷塞斯現年28歲,家住賓夕法尼亞州阿倫敦。籌備婚禮時,她為缺錢犯難,於是求助當地一家名為“社區交換”的“時間銀行”。她以擔任醫療翻譯、幫人照看寵物等方式獲得“時間幣”,再用這些“時間幣”換取婚禮所需。

婚禮當天,同為“時間銀行”顧客的化妝品銷售員為她搞定了新娘妝,蛋糕師為她送去7層高的結婚蛋糕。整場婚禮大約花去200個“時間幣”,比利亞克雷塞斯說,這為她節省大約2000美元。

類似比利亞克雷塞斯的顧客在“社區交換時間銀行”共有大約500名,可以提供從電路修理到太極拳教授等各種服務。

與原始的以物易物不同,“時間銀行”顧客們不用互相提供服務。所有工作最終以“時間幣”的形式體現價值,無論是為他人打掃房屋,還是做飯、修車,人們每工作一小時就可以得到1個“時間幣”。

雖然不少人因為手頭緊才參加“時間銀行”,但最終他們發現,自己收穫的不僅是夢想,還能認識更多鄰居,感覺生活更溫暖。

瓊·史蒂文森79歲,以給“時間銀行”刊物寫專欄、提供聚會場所、幫他人修改簡歷、尋找工作機會等方式賺取時間幣,以換取免費的家庭看護服務。“‘時間銀行’讓我生活豐富,不僅得到服務,還可以為他人作出自己的貢獻,”她說。

時間銀行,獻給終將老去的我們

統計數字顯示,美國現有115家時間銀行,還有100家正在醞釀中。雖然銀行的顧客人員不斷變化,但人數始終保持在1.5萬人左右。

人們把‘時間銀行’看作緩解經濟壓力的途徑之一,華盛頓一家致力於推廣“時間銀行”的機構負責人認為,特別是經濟狀況不好,社區資源的有效利用剛顯得更為重要。

養老新革命——進入社保的瑞士時間銀行

與美國的社區模式有著顯著不同的是,瑞士模式的時間銀行直接應用於社保體系,其時間銀行的主導者就是瑞士聯邦社會保險部。

時間銀行,獻給終將老去的我們

本文開頭提到的退休老教師克里斯蒂娜,很想在退休後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剛好她所在的聖加侖市推行時間銀行養老,她就到當地社保機構的時間銀行申請照顧老人。時間銀行的工作人員負責幫克里斯蒂娜找到服務對象——87歲的獨居老人利薩。克里斯蒂娜每週去利薩家兩次,每次2小時,幫老人做些家務、推著老人出去散步、到超市購物、陪老人聊天等。

在她服務滿一年後,時間銀行會將克里斯蒂娜的工作時數統計出來,並頒發給她一張時間銀行卡,等到她病了或老得不能動的時候,她就可以憑著手裡的時間銀行卡去時間銀行支取時間和時間利息。屆時時間銀行的工作人員就會每天指派專門義工到醫院或她的家中去照顧她。

時間銀行,獻給終將老去的我們

另外,對於那些已經把時間存起來,但最後由於各種原因(如住進養老院等)不使用時間的老人,時間銀行便把這些小時數摺合成一定的金錢或物質獎勵,送還給老人。

很多瑞士民眾都很支持這種養老方式。據瑞士養老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的瑞士年輕人也希望參加這類養老服務。政府還專門立法支持時間銀行養老。

把時間存起來,等自己老的時候再用。

如今,在瑞士,一場用時間銀行養老的革命正在悄然興起。

時間銀行養老,在中國可行嗎

經過近40年的發展,中國的南寧、南京、重慶、成都等城市也零星出現了時間銀行模式。不過就經營規模、服務質量和社會認知而言,尚處於一種初創階段。

時間銀行,獻給終將老去的我們

很多人對時間銀行的概念尚存疑問,既然服務可以量化,為什麼不直接兌換成通用貨幣,需要服務時,用貨幣直接購賣即可,現行貨幣通存通兌,引入時間貨幣的做法純屬多此一舉。

還有人認為中國是個崇尚助人為樂的國家,“時間銀行”實質上是把志願者的扶老攜幼、助人為樂的道德行為兌換成一定的時間,實質上就是“道德銀行”,將善行具體量化、貨幣化、功利化,可能會偏離倡導善德、鼓勵善行的傳統文化。

有社會學家認為,隨著中國步入老齡社會以及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激劇變化,“空巢老人”數量不斷激增,社保養老的壓力日益增大,已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以社區為單位倡導時間銀行養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這一問題。

時間銀行,獻給終將老去的我們

一是中國有尊老扶幼的傳統,鄰里互助有廣泛的社會基礎,二是互助的同時還有一定的回報,服務今天、享受明天,於己有利於社會更是功德無量。三是在互助過程中可以建立友誼,打發老年人的空虛寂寞,特別對於空巢老人而言,情感的交流互動是用再多的金錢都買不來的。而這才是時間銀行最有價值的所在。

你認為時間銀行在中國可行嗎?你最期待的養老模式又是什麼樣子呢?歡迎你留言與我們互動。

如果覺得我們寫的不錯,記得點個贊表示鼓勵,您們的支持是我們創作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