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大楊這一羣人,一輩子就幹了製衣這一件事

“一群人,一輩子,一件事”在大楊集團大連貿大服裝有限公司一樓牆體的一個大相框中,大楊集團董事長李桂蓮說的這句話被定格在那裡,頗為引人注目。今年已是70多歲的李桂蓮說:“39年,大楊這一群人,一輩子就幹了製衣這一件事。大楊的發展歷程,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 我既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見證者也是受益者。今天不管佔用多長時間,我都願意講講這個事。”

服裝帝國,39年前從85個心靈手巧的女工起家

39年前,彷彿就在眼前。那時的農民一年只有半年的糧食吃。親身體驗過窮和苦的李桂蓮就想著,什麼時候能富起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來,她知道,機會來了。“辦服裝廠。”這對土生土長在偏僻的、普蘭店楊樹房的農村人來說不容易。

沒走出過大門的李桂蓮那時就懂得,人才是關鍵,人才第一。她從城裡請來大師傅,出題選拔招人。考試題很簡單,在2小時內把裁好的面料做成中山服。村裡的廣播一喊,來了600多人報名考試。會踩縫紉機的、街頭的小裁縫,……第一批選上來85人。“這85個人都是‘強手’”李桂蓮說,大楊集團能走到今天,離不開這些心靈手巧的“廠柱子”。

放到現在單位招人嚴格選拔不奇怪,但在當時那個年代,人們對於這樣的事多有不解。“廠還不一定辦起來,選拔就這麼牛?”當時說風涼話的不少,但李桂蓮並不為之所動。之後她又公開選拔了三批,統一請城裡國有企業的大師傅給大家培訓。村裡的男女老少300人進班學習。1979年,在村裡一個閒置的、沒有窗戶框的1000平方米的廠房裡,楊樹房服裝廠開工啦。包括李桂蓮在內,誰也沒有想到,當時為了解決溫飽而創立的服裝加工廠,一晃已發展成下面10個工廠、佔地200萬平方米的服裝帝國。定製的服裝每天從這裡發往世界各地。

當時沒有活兒源,李桂蓮出面找國企大連第三服裝廠拿些簡單的活兒加工。樸實單純的農民寄希望於從此可能發家致富,積極性很高。因為質量好,大楊的活兒越來越多。1981年,楊樹房服裝廠開始承接外貿加工定單。1987年,李桂蓮被授予“全國十佳農民企業家”稱號。1989年,李桂蓮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93年,大楊集團正式成立。1997年,李桂蓮在香港榮獲“1997紫荊花杯中國傑出企業家成就獎”。2000年,大楊創世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2007年,大連大楊創世股份有限公司入選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成長型公司”。2010年,李桂蓮當選中國鄉鎮企業三十年創業之星。2017,大楊集團榮獲全國標準化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第一次出國的啟示:“開放”與“改革”同等重要

1984年,李桂蓮第一次出國,到日本去學習。李桂蓮清晰地記得,當時她到日本服裝廠考察參觀,日本人在前面自豪地介紹,她小碎步跟在後面學著,一個震撼接著一個震撼。“他們不但特別注重細節管理,工人的工作環境還非常好。”李桂蓮說,回到楊樹房後,她立馬就跟全廠職工講述了去日本考察的細節,讓大家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工人聽了後很振奮,都願意朝著更好的方向努力。讓李桂蓮沒想到的是,39年過去了,自己的服裝企業成為了世界上最好服裝生產企業,當年她跟在後面學習的那些企業,已經反過來開始向她學習,時不時來到她這裡參觀交流,學習她的長處,今年6月,日本青山洋服公司的負責人青山理來大楊後稱讚道:“這裡一年比一年令人驚訝,世界走遍,這裡就是服裝企業的標杆。”

除了日本,1984年,李桂蓮還作為遼寧省唯一的工廠代表去香港參加服裝博覽會,在香港的博覽會上,她也大開眼界,更加認定“開放”與“改革”同等重要,大楊必須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為國爭光。

39年,大楊這一群人,一輩子就幹了製衣這一件事

開啟智能化工廠 搶佔全球定製時裝高端市場

為了自己心中的夢想,大楊企業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早在1997年,大楊集團便順利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國際認證。手工縫製的衣服返修率國家標準是百分之一,而大楊企業則遠遠高於國家標準,達到了萬分之一。如今,大楊集團更是開啟了“智能化”工廠時代,突破傳統輕紡行業的發展模式,通過智能化生產線,實施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生產線已經實現了80%智能化,AVG機器人負責運送物料,車間裡每個工人工作時面前都有一臺電腦,工人按照電腦指令完成相應工序,然後由智能吊掛系統將成衣運走,效率比以前提高3倍以上,人力成本減少3成。以前定製一件西裝需要半個月,現在僅僅需要5天,搶佔了全球定製時裝的高端市場。雖然已經年過7旬,李桂蓮對智能工廠卻瞭如指掌,常陪客人一起參觀交流。今天,她已將肩上的領導重擔交給了大楊集團總經理胡冬梅,但仍然深愛著這片當年創業的土地,深愛著跟她一起創業的那些老員工,不遺餘力的關心照顧他們。她更期望自己這艘服裝企業的“航空母艦”能夠帶動更多的夥伴船一同啟航,走向遠方........

39年,大楊這一群人,一輩子就幹了製衣這一件事

39年,大楊這一群人,一輩子就幹了製衣這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