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寒假裡能讀書是假的,兩本書還沒有讀完,光陰竟被虛度了

原來寒假裡能讀書是假的,兩本書還沒有讀完,光陰竟被虛度了

沒放寒假時,曾經幻想著兩週或者三週的時間,可以好好讀一讀書,可以認真充一充電,彌補一下平時工作忙碌無暇讀書的遺憾。我是讀老子的,除了備齊了各種《道德經》的讀本外,還想擴充一下自己讀書的視野。理想非常豐滿,但我也知道,現實很骨感,因為人活在現實中,不可能在真空裡,或能靜心去讀一本書,或寫點讀後感。於是,我想到了利用值班、利用空閒去讀一點美文,讀一點書,讓自己忙碌一年的腦平靜下來,讓思維回到正常的軌道中。

原來寒假裡能讀書是假的,兩本書還沒有讀完,光陰竟被虛度了

我有自知之明,便去書城買了四本刊物,這四本刊物在過去我常讀的,分別是《小說月刊》,這本書是我文學的啟蒙,這一冊正好刊載了諾獎獲得者莫言的一篇小說,便順手買下來,《經典雜文》,本來要買《雜文選刊》或者是《雜文月刊》的,因沒有找到,有雜文二字,便就買下了,但讀之後,這個雜和雜文的雜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另外還購買了《讀者》《青年文摘》。這四本刊物,利用晚上的時間確實讀了,幾篇文章讀得特別細緻,比起用手機瀏覽收穫更大一些,作為快餐品,《讀者》的雅俗共賞和《小說月刊》的精品小說相得益彰,因而又想拿起筆,再寫點除了教育之外的文字。

原來寒假裡能讀書是假的,兩本書還沒有讀完,光陰竟被虛度了

時間匆忙,趕至京廣購買了劉亮程的《樹會記住很多事》和周國平的《讓教育迴歸人性》。劉亮程的作品,也許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對於八零後九零後的人來說,確實有些遙遠,但劉亮程的每一篇文章都都非常耐讀,敘述角度的奇特,讓讀者感受到農村鄉下的“趣”,感受到不一樣的鄉村,在這裡人和物,人和自然成為一體,成為平等的對話者,家中的兩窩螞蟻、家中樹上的鳥、家裡的牲畜等等,描繪作者黃家梁的家園精食世界。作為一名農家子弟,在離開了故鄉之後,也曾感受失去了根,面對精神世界的荒蕪,又懷念起故園——濰河、野鵲、樹荒子、破舊的農家小園、驢……多麼相似的家園和精神世界,語言的獨特和張力,感受不一樣的魅力。

原來寒假裡能讀書是假的,兩本書還沒有讀完,光陰竟被虛度了

《讓教育迴歸人性》還沒有讀完,周國平的書還沒有讀過,張老師曾勸我讀一讀他的書,我不以為意,他的書有什麼好讀的,這種偏見讓我錯過了許多與之相識的時機。也因匆忙的緣故,就買下來了。讀之後,才知以前是多麼的誤會——我以為他是一名寫散文的,誰知周國平竟然是研究哲學的,寫散文僅僅是業餘愛好而已。這讓我解除了誤會,他不是散文作家,而是一名哲學學者,有資格去談教育,而不是散文家去空談教育。從哲學的角度去理解教育,這就回答了什麼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到底教什麼,培育的又是什麼。周國平用三十年的時間,從“教育必須迴歸人性”的角度——關注“人”的本質、孩子的閱讀與成長、好奇心、素質教育、生命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各個方面,剖析教育的本質,以及現實教育的各種怪像和弊端。或許如作者所言:教育的本意是喚醒靈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種場景中都保持在場。

原來寒假裡能讀書是假的,兩本書還沒有讀完,光陰竟被虛度了

我之所以讀的很慢,因為需要慢慢地消化,《教育的七條箴言》就給我很多的啟迪,不妨貼出來共同反思我們教育的缺失。

第一條箴言: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第二條箴言: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第三條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第四條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第五條箴言: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第六條箴言:大學應是大師雲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薰陶下生長

第七條箴言:教師應該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讀這本書,需要一字一句的去讀,這樣才能讀得明白,才能讀出哲思來,僅僅讀了幾篇,就被吸引住了,本應該寒假就該讀完的,但是值班、加班、藝考,外加家中瑣事,人情往來,就僅能每天一頁一頁的去讀了。

寒假,並非是讀書的假期,遊學、走親訪友……,能讀幾頁也算是最大的收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