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寺三聖塔,塔內以方形豎井通道上下溝通!

天寧寺三聖塔塔身內第四層未設心室,東西與南北方向的平行洞道十字交叉,洞道末端都與井道相連。四個井道平面相同。皆可上達塔身內第五層,五層的平面與四層的一樣,只在南並道之南壁多開了一個豎立方形的小氣窗風洞,外口有鑄鐵的花窗。

天寧寺三聖塔,塔內以方形豎井通道上下溝通!

塔身內第六層:由第四、五層的北井道上達第六層,井道洞口向北0.35米至北塔心室,北塔心室為070米見方,北壁開有氣窗風洞,洞口也為豎長方形,由並道洞口向南03米,至中部塔心室,中部塔心室為065米見方。由中部塔心室向東、南、西、北四面皆設券門,向北即通向井道洞口1和北塔心室。其它方向則各置一1.10米見方之塔心佛室,且東、西塔心室的外壁均開有氣窗風道。上達塔身內第七層的並道設在中部塔心室。

天寧寺三聖塔,塔內以方形豎井通道上下溝通!

塔身內第七層中部為一1.53米見方的塔心室,該室地坪正中為065米見方豎井洞口,可下達塔身內第六層。在其東、西兩壁的中心,據地面1.20米處各開翼個,翼定寬0.5米,進深0.47米。中部心室之北為一想室,南北長0.75米,東西寬0.65米,想室之北壁向北開氣窗風道,道口為0.2米見方。中部塔心室與想室間有雨洞相通,雨洞寬0.5米。狼室偏北,頂部劈出井道,向上可攀爬至塔身內第8層。

天寧寺三聖塔,塔內以方形豎井通道上下溝通!

塔身內第八層:由七層北並道出口向南,為一-0.48米寬的雨道,向南062米,至中部塔心室,中部塔心室南北長0.91米,東西寬0.8米。心室南部也開洞道,高與寬同北甬道,至洞口高寬減小。由此洞口鑽出,為塔體外部第10層。

天寧寺三聖塔,塔內以方形豎井通道上下溝通!

按塔基、塔體內部各層平面佈局看,各層大都不相同。其相同處為:各層塔心室多為四角疊澀攢尖收頂,並構成圖案優美、各不相同的藻並。另上下井道的腳蹬全是凹砌在東、西兩壁上。

天寧寺三聖塔,塔內以方形豎井通道上下溝通!

其一,自基座至第10層,各層結構皆不相同,或為雙環體壁,設迴廊、施心室;或開方形心室,四面設佛龕;或為“十”字形的洞門、甬道。各層的室、洞、龕平面佈局又有差異。各心室均為四角疊澀攢尖收頂,構成圖案優美的藻井,各平行洞道均覆以穹窿頂,塔內以方形豎井通道上下溝通。其二,全塔豎井道及與其相通的平行洞道各為10個,各個長度、高度雖不相同,方位也有變化,但井道的總長度與平行洞道的總長度完全相等,均為252米。其三,豎井道和平行洞道均為南北向轉折,但剖面及平面不對稱,左右向(西)雖沒有直接貫通上下的豎井道,但其室、洞、道的平面及剖面系對稱結構。其四,從至10層的中心部位均留有16釐米左右的洞口。以上建築特點,使三聖塔造型美觀、各部體量平衡、加大整體剛性,這三者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是建塔者精心設計與與高超技能的體現,為我國古代建築精品之作。

天寧寺三聖塔,塔內以方形豎井通道上下溝通!

“大雲寺皇帝聖祚之碑”位小三子塔前百米許的軸線東側,碑高32米、寬125米,半圓形碑首,其上陰刻纂書“大雲寺皇帝聖祚之碑”,刻制於唐大足元年(公元701年),碑文隸書,為唐上柱國唐福撰並書,計32行2270餘字。碑文較為詳細地記載該寺的早期興廢演變情況,貞觀七年寺主資助太宗伐高麗,及臨川郡王武嗣宗、河內郡王武懿宗奉詔改寺名的原因,“武后因大雲經內有女主之符,令天下立大雲寺”。

天寧寺三聖塔,塔內以方形豎井通道上下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