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陽是豫北各地興辦電力工業較早的縣

沁陽是豫北各地興辦電力工業較早的縣。在民國元年(1912年),英國人在縣城西北辦的恩賜醫院裡安裝一臺10醞直流發電機,專供該院照明和醫療用電。這是沁陽興辦電力工業之開端。民國十七年(1928年),英國人又在城內橋口街南頭路西辦起“懷慶電燈公司”,安裝一臺10交流發電機,所發電僅供附近幾家商戶、作坊。

沁陽是豫北各地興辦電力工業較早的縣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城內各商戶集資將“懷不慶電燈公司”買下,改名為“沁陽電燈公司”,後又安裝一臺10交流發電機,供電面逐步擴至各大商戶和機關學校。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軍侵佔沁陽後,將該公司強行霸佔,將所發電力送往城外電網,殘害人民群眾。1945年沁陽首次解放後,太行軍區將“沁陽電燈公司”發電設備轉移山西長治,後又與“晉城電燈公司”合併,直至1949年沁陽未再興辦電廠。

沁陽是豫北各地興辦電力工業較早的縣

新中國成立後,沁陽的電力工業由小到大,由土到洋,逐步發展起來。1951年,縣政府投資小米30萬斤,在原電燈公司舊址建起“沁陽電廠”,時有職工10人,安裝英國產30馬力臥式煤氣機和15發電機各一臺,年發電量7000度。1957年又安裝90馬力煤氣機和80旺發電機各一臺。1958年,年發電量增至107萬度,除供城區照明用電外,還可供一些廠礦生產用電。

沁陽是豫北各地興辦電力工業較早的縣

隨著工農業生產用電量的大幅度增長,原沁陽電廠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從1964年起開始網電建設。當年11月,架設沁陽接用網電第一條主幹輸電線路九府墳至西萬變電所35千伏高壓線路。1965年先後架設西萬至縣城、西萬至西向、西萬至山王莊8條10千伏高壓線路。

沁陽是豫北各地興辦電力工業較早的縣

1967年至1969年,又先後架了縣城至王召、縣城至木樓、縣城至崇義、縣城至王曲縣城至柏香、縣城至葛村6條10千伏高壓線路。至此,全縣各鄉鎮普遍用上了網電。1972年架設校尉營至縣城西關110千伏高壓輸電主線路,取代原九府墳至西萬35千伏輸電主線路,全縣改由110千伏主線路供電。在此同時,各鄉村、廠礦從各變電所(站)接線先後架設了高低壓輸電線路。到1989年底,全市共有11萬、西萬、西關、十八里、崔莊、崇義、王召7個變電站,有主幹高壓輸電線路10條,總長836公里。

沁陽是豫北各地興辦電力工業較早的縣

在進行網電建設的同時,為緩解工農業生產用電供求矛盾,縣政府決定大力發展電力工業。1975年9月,縣財政投資420萬元,在常平鄉後寨村丹河西岸籌建水電站一座,安裝1600發電機組兩臺,由於丹河枯水期長,常年只有一合機組發電,年發電量為800萬度,主供常平山區用電。

沁陽是豫北各地興辦電力工業較早的縣

1976年底,財政又投資100萬元,省撥款200萬元,社會集資500萬元,在西向鎮橫道村東籌建1.2萬火電廠。經過近兩年的施工,於1978年8月建成試車。初投運6000發電機組一臺,至年底發電318萬度。1979年,第二臺6000發電機組投運,年發電量增至2048萬度。主要供應沁北西向、紫陵和沁南葛村、渠溝等鄉用電。

沁陽是豫北各地興辦電力工業較早的縣

1987年火電廠擴建工程動工,新徵地70畝,總投資4553.74萬元,增裝1,2萬發電機組兩臺,1989年11月竣工投運,年發電量增至2.5億度,除供原定鄉鎮外,全部輸入電網,支援外地經濟建設。1993年,縣政府依據深化改革精神和本縣電力充足優勢,同香港一家公司簽訂合同,成立鋁電集團,進一步開發我市的電力和鋁礦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