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內心戲這麼足,自己知道嗎

有句俗語:自己與自己過不去。

當自己突然明白,還有兩個“自己”與自己“對影成三人”之時,那兩個“自己”則相互挾持左右著自己。

自己與自己充滿了“內心的困惑”:一個自己要“知足常樂”,淡泊致遠;一個自己要“不懈追求”,突圍展翼。一個自己像樹上的烏鴉,叼一塊肉;而另一個自己則是狐狸,哄騙樹上叼肉的烏鴉,花言巧語。
你內心戲這麼足,自己知道嗎

自己也想栽種葡萄,另一個自己又說葡萄是酸的。

自己很自己的時候,常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自己不自己的時候,信仰萎縮,靈魂自溺,生命充滿了負面的意義。

更多的時候,自己通常被夾擊在兩難之 間,口唸“儉樸度日”,心卻渴盼“福祿壽喜”;心想誠實勞動,無私奉獻,遇事則陷入一己的“恩怨得失”;明知該崇敬人格與學識,遇利則看人眼色耽於媚欲;深知該實事求是,公道仗義,利害卻脅迫你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自己設公堂審判自己,自己與自己打著官司。寧靜狀告躁動,躁動鬧醒沉思。時而這個自己“大打出手”,時而那個自己“防不勝防”。這一場這個自己“走紅”,那一場那個自己“盈利”。最怕兩者呼應,合謀煽起一場“寒火攻心”的頑疾。

總在為難自己,總在殘缺自己,恰恰是因為,許多時候,我們常常不能成為自己。

李發模 | 文
你內心戲這麼足,自己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